中醫藥多空較量140年 為何康美藥業值得力挺?
今年2月份,一部反映民國時期,歷經新舊思想對撞和戰火洗禮的中醫題材劇《老中醫》在央視1套黃金檔熱播。黃金檔的央視一套,其本身所傳遞的信號意義已經非常明顯。
《老中醫》收視成績可喜。2月28日,在CSM55城市收視率,每天都以破1的收視率穩居前三?!独现嗅t》這部電視劇,無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還是播出平臺,在當下都屬于調動了頂級資源。
這部《老中醫》由陳寶國、馮遠征、曹可凡、許晴等眾戲骨主演。大家記憶猶新的是,陳寶國也是2001年央視熱播劇《大宅門》主角白景琦的扮演者。而“大宅門”被稱為中醫藥老字號同仁堂的歷史原型。
《老中醫》編劇是鼎鼎大名的高滿堂,《闖關東》三部曲、《溫州一家人》以及《老農民》等都是他的作品?!独现嗅t》融入了編劇高滿堂特有的幽默和敘事手法,以小人物的經歷體現了大歷史格局。
導演毛衛寧,執導過20余部年代戲,憑借《平凡的世界》獲得第21屆上海電視節最佳導演獎。
在國家正在弘揚中醫藥發展的當下,這部在央視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可謂指導意義明顯,某種程度上來說,弘揚醫道國粹,支持中醫藥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國家意志。
近幾年來,國內爆發了同仁堂農藥殘留事件及過期蜂蜜事件,云南白藥保密配方事件、以及康美藥業財報質疑事件等等。這些原屬于個別事件,然而每一次中醫藥行業的負面事件,都會被無限放大,進而上升到中醫黑和中醫無用論。這些背后看空的聲音,也使得原本就在西醫藥強勢體系下求生存的中醫藥行業更加步履維艱。
自1879年浙江儒學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發表《廢醫論》以來,圍繞著中醫存廢之爭的多空較量整整持續了140年。但近些年來,針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民間力量層面,都予以了前所未有的扶持。
然而,現在對中醫、中藥持懷疑論調的做空力量不僅強大,而且方法多樣化。做空的手法從由此前理論層面宣揚中醫“無效論”,演變為不斷放大對中藥企業具體中藥產品的質疑,從而上升到對國內主流中藥企業整體品牌形象的質疑。這種做空方式更為精準,也更易促使中間人士質疑中醫。
當下,無論是中醫界還是中藥界,面臨著如何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思維理念,重新來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的課題。這必然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如果國內中間派人士,不能將中醫藥行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放在更大的時代背景下去看待,將有可能成為中醫做空力量的幫兇,使得我國已經傳承幾千年的中醫藥哲學精華,在我們這一代消滅殆盡。
因此,筆者認為,中醫藥企業應當接受正常的輿論監督以激勵中藥企業保障中藥質量和提升品牌,也應當接受資本市場投資者對公司價值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同仁堂、云南白藥、康美藥業等中藥代表企業遇到財務或信任危機時,我們所要做的是批評監督,而不是無限放大。畢竟中醫藥行業剛處于困境反轉階段,需要社會各界力量適度的寬容和理解。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系統科學的苗東升教授,在《中國工程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近代以來中醫命運的三個歷史必然性》的文章,用復雜科學理論體系闡述了中醫藥復興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力挺中醫藥的發展,值得所有關注中醫藥行業的多空力量和中間派一讀。
中醫藥緣何衰落?
中醫在20世紀上半葉日益走向衰落是客觀事實,問題在于它是否具備歷史的必然性且原因何在。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的歷史命運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命運,那么,它的衰落也是中華文明在這個歷史時期一度走向衰落的一種表現。
首先,中醫藥的衰落,是由于中國農業文明走向衰敗所導致。以鴉片戰爭為起點,西方工業文明跟中國農業文明經歷了激烈而反復的碰撞和較量,后者一敗再敗,迅速走向衰落,甚至差點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
其次,國人自信心下降也是導致中醫藥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紀伊始,面對嚴酷的現實,中國人開始意識到自身已經“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急劇下降,不得不拋棄“中體西用”的幻想。本民族的先進分子動手打倒自家文化,這表明中華文明在歷史上跌入三千年來未有之低谷。
作為中華文明的子系統,中醫與中華文明大體同步衰落。俞樾在1879年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主張,喊出中醫走向衰落的第一聲。由于“中體西用”方針還有市場,當時并未引起什么響應。但進入20 世紀,否定傳統文化成為大潮,中醫這個重要子系統也在劫難逃。啟蒙思想家嚴復于1905年指責中醫“立根于臆造”,啟動了連續數十年批判中醫的思潮。辛亥革命失敗是最后一擊,它把中醫推向風口浪尖,次年便發生“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緊接著便是五四精英們異口同聲的韃伐,從此否定中醫在近半個世紀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醫在其科學性上受到沖擊。單純文化批判只能削弱中醫的文化基礎,還不能危及它的生存。醫學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主要靠科學性來取勝。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子系統,西醫卻是超越了西方古代科學的現代科學的子系統??茖W基礎的這種歷史性差距,使中醫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20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精英從西方請來“賽先生”,必然要從科學性上比較中西醫。在喜歡追究所以然的知識分子看來,西醫能夠說明病因,確定病灶,中醫卻做不到,兩者的高下優劣不言而喻。
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之一的胡適更給出總判決:“西醫是科學的,中醫不科學。”中醫從此戴上了“不科學”的帽子,今天仍然未能徹底摘掉。在科學昌明的新時代,被宣布為不科學就意味著要剝奪其生存權。知識精英們“以科學的名義” 提并論,就是比體溫計、聽診器也遜色許多。在人們只承認硬技術的時代,中醫只能自慚形穢,被排擠到邊緣。
尊奉機械論和還原論的西方科學,為西醫的數次革命提供了動力和智力武器,卻在本質上排斥和否定中醫,不可能為中醫建立新體系提供幫助,中醫也不可能借鑒這種科學來發生革命。當然,現代科學在技術細節上可以給中醫提供許多幫助,但只有在中醫可以自主發展時才能用得上。
總之,在西方工業文明與中國農業文明之間歷史性較量的大背景下,中醫在技術、科學、文化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因而中醫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中醫藥為何衰而不亡?
既然中醫在現行的科學體系下,不能與西醫進行較量,那么中醫并沒有走向衰亡,中醫真正跌入低谷不過半個多世紀以后,到20世紀下半葉,中醫就開始緩慢而曲折地離開低谷。
中醫作為一種技術能否生存,決定性的因素要看它能否治病救人,至于是否提供了讓人們接受的理論解釋是第二位的。一種醫學只要真的能夠治病,即使說不出所以然,也會有人信奉,有市場就有生存權。中醫能夠治病是不爭的事實,不僅數千年歷史可以證明,現實生活就有大量例證。
客觀地說,中西醫在醫理上各擅勝場。對于那些器質性、結構性的病變,西醫能夠準確找出病灶,說明病因,往往可以藥到病除,最后一招是切除患病器官。但人體疾病不全是器質性、結構性的,還有一大類是關系失調導致的功能性疾病,不存在明確的病灶,找不出西醫認可的病因,經常被認為是神經性疼痛等。
雖然中醫對這類病的解釋可能帶有神秘主義成分,但仔細捉摸卻頗有深意,其醫療哲理符合辯證唯物論。中醫的醫學思想、哲學思想和系統思想十分獨特寶貴,不帶偏見的人都看得到。如“上醫醫未病”、“已病防病變”、“治病必求于本”等思想在西醫中找不到。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民不聊生,農民貧困到極點,只有中醫能夠幫助他們戰勝疾病。那個年代,年紀稍長的農民都懂點中醫藥,山坡上長有多種藥草,苦瓜蛋、黃芹根、子母草等,自家采集加工,還真頂了大事。
中醫大難不死的原因還在于作為其母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衰落,卻未消亡。中華文化極其厚重,能夠產生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將在醫學、科學、文化諸多方面作出重大創新,這一點是可以期待的。而毛澤東本人就是堅定的中醫支持者,其在多個國際場合下,將中醫排列為對全世界的貢獻之首。
如今科學的發展已經由簡單的還原論科學發展到復雜性科學階段。復雜性科學的基本概念,如系統、信息、控制、整體性、涌現性、開放性、非線性、不確定性、復雜性、自組織、他組織、綜合集成等,能夠相當自然地被中醫接受,有助于揭示中醫的科學性。
復雜性科學回歸有機論宇宙觀,把人體作為開放復雜巨系統,摒棄人體的機器模型,在宇宙觀和人體觀上跟中醫有共通之處。以還原論科學為參照系,中醫的確不是科學,而是糟粕。以復雜性科學為參照系,中醫對于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病因、病機的理論闡釋上有許多超越西醫的科學性。
治病作為一種過程系統,是他組織與自組織的統一,醫生是他組織者,患者是被組織者,但患者的身體又在作自組織運動。“西醫是努力找病,除惡務盡”,中醫則是“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人體是高度發達的自組織系統,具有自鎮定、自調整、自學習、自修復、自復制、自生長、自適應等能力,即自愈能力。中醫立足于調動和促進人體自組織功能來治病,他組織居輔助地位;西醫治病以他組織為主導,力求以外在的強制方式消滅病毒、切除患病器官,自組織居輔助地位。兩種模式各有千秋,不能以其中一個取代另一個,這一點必將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中醫復興尚需近百年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明確肯定“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提出“中西醫并重”方針,開始從根本上扭轉了中醫的歷史命運。
然而,社會是強非線性系統,不可能沿著筆直的道路演進,復興的征途充滿曲折反復,在復興的外表下還可能出現新的衰落。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中醫大滑坡,標志著第一個復興之波結束了。原因就在于中醫科學化和現代化, “化”的標準是按照還原論化來搞,只能使中醫西醫化,最終化到消滅中醫。
20世紀80年代中醫迎來另一次復興之波,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被當作并列的三支力量,發展中醫寫進憲法,成立中醫藥管理局,前途似乎一片光明。“文革”結束后,人們開始重新評價傳統文化,盛行近一個世紀的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之風終于走到盡頭,中醫的文化土壤得到改良。
導致這一波中醫復興的一個更重要原因是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生態科學、非線性科學、復雜性科學等新型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第一次給中醫提供了一些自我辯護的科學武器。這里必須提到錢學森,他領軍的系統科學研究在國內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錢翁通過與中醫界學者頻繁通信,直接推動中醫科學化的過程。
近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華大地上全面刮起西化之風,其力道之勁為一個半世紀以來所少見。相比之下,胡適當年提倡的“全盤西化”倒有點小巫見大巫。學術界的西化風氣尤其厲害,目前在科學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領域占支配地位的都是從國外照搬過來的西方中心論。
苗東升認為,中醫屬于古代科學,但具有復雜性科學的諸多品格,經過創造性轉換才能成為復雜性科學的一個分支。不可否認,中醫自身從理論到方法都有一些顯然不科學的東西。說中醫已經是復雜性科學,甚至是更高的科學,不利于中醫的復興。而復雜性科學剛剛興起,目前的發展水平尚不足以充當中醫復興的科學向導。
再回到歷史大背景看,文明轉型,科學轉型,中國文化復興,都是充滿曲折的漫長過程。作為子系統的中醫復興也是漫長曲折的過程??梢灶A料,中醫近期難以取得理論突破,否定之聲今后還可能響起。一方面,中醫復興不能離開它的文化土壤,必須按照中醫自身的特質來行事。另一方面,復興意味著新生,中醫需要從理論上更新換代。這有待于大力發展復雜性科學,中醫復興須同復雜性科學攜手并進,相互促進。苗東升估計,要做到這一點大約要到21世紀末中醫復興才能成為定局。
中醫未復興 中藥后院起火
前述文中講到中醫復興依賴于復雜性科學的發展,而苗東升估計要到本世紀末期才有望實現中醫藥復興。
那么問題來了,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里,中醫尚在探索用復雜性科學來武裝自己,但是作為資源屬性的中藥,卻依賴于原產地的保護,以及道地中藥材的質量保障。隨著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能夠為中醫發展提供持續保障的中藥材生長環境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即便中醫后來通過復雜性科學體系實現了升級換代,并為全世界醫學權威所認可,但是中藥已經發展到了沒有地道藥材可用的地步,這時候的中醫發展無異于空中樓閣,是完全沒有根基的。
更讓人擔憂的是,比中藥材資源滅絕更嚴重的情況是,中藥錯誤的種植區域,以及錯誤的炮制方法正讓中藥陷于輿論的被動層面,到時候恐怕出現中醫還未用復雜性科學武裝起來,中藥已先被老百姓抵制的局面。
2015年,因企業擅自改變銀杏葉提取物生產工藝引發的"銀杏葉事件",彼時國家食藥監總局最終對65家涉嫌違法生產銷售銀杏葉提取物及制劑企業進行了調查處理,其中59家企業因生產假藥、劣藥被依法處罰,罰金超過1億元。
更有甚者,如2015年央視3.15晚會所揭露,昂貴的藏紅花已經不局限于炮制方式和是否道地了,直接用用紙制品和毛發染色制造藏紅花。
所以近幾年來,中醫現代化尚在探索之中,中藥作為中醫的后院,卻在不斷起火。而歸根結底就在于中藥材的種植生產和炮制沒有全面進行標準化,使得老字號中藥企業屢遭創傷。
從中藥飲片出發,上游到中藥材,下游到中成藥,整個中醫藥行業一度面臨"中醫亡于中藥"的生死存亡階段。因此誰能夠實現中藥飲片的標準化和可溯源化,就能夠有力地撐起中藥安全這桿大旗。
要實現傳統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絕非一日之功,云南白藥、同仁堂、片仔癀、康美藥業等一大批中藥企業承古鑄今,積極實現經典品牌現代化和中藥飲片標準化。相較而言,康美藥業的中藥標準化無疑是布局最早,也是最為全面的。此外,在這些龍頭型的中藥企業當中,只有康美藥業是民營企業,代表了行業的活力和未來。所以唯有康美藥業長足發展,才能帶動一大批民營中藥企業發展,成為中醫藥復興的民間中堅力量。
康美藥業值得力挺
當前,康美藥業上至藥材種植、藥材交易,下至生產開發、終端銷售,已基本貫穿中醫藥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產業,業務滲透中醫藥全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
此外,康美藥業目前就已經建立了30萬畝種植基地,且多集中在云貴、甘南和內蒙、吉林等偏遠山區、丘陵地帶,交通環境極不便利,管理成本極高,因此占用了康美藥業非常大的資金。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康美藥業2018年全年0違規、0通報、0黑榜成績,再加上康美藥業制定了14種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
不過,對于資本市場做空力量來說,他們并不關心中藥質量安全背后的中醫藥復興和中醫藥國際化,甚至做空中藥企業本身也成為了反對中醫復興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此前云南白藥、同仁堂等都已經接連遭到做空,尤其是這些老字號中藥企業由于自身保密配方或者中藥材原產地控制的問題,屢次被做空力量借助輿論壓力破壞了中藥的品牌形象。
事實上,這些問題是老字號企業們很難去化解的,老字號企業實力再強,由于其主要精力都在中成藥的研發和生產及銷售環節,不可能將精力觸及到整個原材料種植上游,因此顧此失彼幾乎是所有中成藥企業必然面臨的現狀。
康美藥業則不同,通過中藥飲片產業的延伸,向上游中藥材種植和下游中成藥企業貿易,以及打通中醫院環節,實現了中藥材和中藥飲片質量控制的全產業鏈,未來依據其品牌效應,還能夠成為中成藥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因此,按照這一模式,中藥企業各個產業鏈條的企業才能夠精心發展主業,做大中藥品牌,康美藥業實際上成為了中藥產業鏈條上的核心環節。
不惑所謂打蛇打七寸,做空力量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尤其是在康美藥業的中藥飲片質量把控環節不斷保持0違規的現狀之下,尋找康美藥業的軟肋和漏洞,就成為了做空力量最大的籌碼。
做企業就難免遇到經濟波動和行業震蕩的風險,康美藥業去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導致股市下跌的背景下,再遭遇金融去杠桿的陣痛之下,控股股東現金流緊張是大多數民營企業所面臨的狀態,康美藥業在企業基本面沒有任何利空的情況下,被港媒做空,被國內質疑,市值也從千億白馬最低跌落至不到300億元市值。而后隨著港媒做空等消息不斷被坐實,康美藥業開啟了股價上漲的復蘇之路。
當下,中醫藥行業面臨的復雜局面,可能比國內任何一個行業都困難。究其原因,中醫藥產業是我國獨有的特色產業,也與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哲學高度相關,其興衰結局關系著我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能否獨立自主,關系著中國獨有的產業及文化是否能夠向全世界輻射。所以中醫藥行業面臨著上無參考系,下有做空方絞殺的多重危險局面。
當前中醫體系在醫療衛生體系之內,是可以由國家政府層面,以行政干預的方式提升中醫的力量,然而中藥行業則仍然依靠產業化運營,由于其產業鏈條長、中間環節多,政府層面的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中藥企業就成為了擔負中國中藥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從某種程度來講,當下中藥企業是中醫發展與做空力量面對面的最前沿堡壘,因此保護中藥企業的發展也符合當下的國情環境。
近年來,中醫藥在政策上有著極大的扶持力度。自2013年3月25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以來,至2016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將對中醫藥的扶持上升至法律高度。
據筆者初步不完全統計,短短兩年我國中央部委陸續發布的中醫藥行業各項發展的扶持政策文件超過十幾份,在國內鮮有某個行業的扶持政策文件發布密度之大可與之匹敵。這些政策也給中藥上市公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在當下中醫藥行業面臨內憂外患之際,我們應該以中國文化復興的視角去看待中藥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困境。中醫藥作為中國文化的子系統,中醫復興將跟隨中華獨有的文化輻射全球,成為中國崛起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在這個大背景下,中藥企業現在所面臨的困境,是否可以視作中華文化復興潮流中的滄海一粟?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