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 正在收割誰?
剛剛,5月13日晚,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聯儲當前并未考慮負利率;有關負利率效果的證據非常混雜;當前擁有的工具可以起作用。
為何連鮑威爾也不得不對市場關于美聯儲“負利率”的猜疑做出回應?
美國經濟仍大面積癱瘓,2020年4月,CPI創下2008年以來最大環比跌幅。
英國財相承認英國經濟衰退“已經在發生”,即使英國政府推出51頁文件解封經濟,仍令人半信半疑。
此前,雖然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但“負利率”曾一直都是英國央行和美聯儲竭力避免的選項。
就在本周,這一默契也被打破了。
英美眈視著曾被視為禁忌的負利率領域。
5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只要其他國家正在享受負利率的好處,美國也應接受這樣的‘禮物’。這是很大的經濟好處!”
同一天,英國央行官員稱“負利率相當有可能”。貨幣政策副理事長本·布羅德本特也表示,英國可能會走向負利率。
英美央行的“負利率”信號,迅速傳導至其他發達國家。新西蘭聯儲5月13日稱,負官方現金利率未來將成為一個選擇。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拜占庭的大決戰打響之時,土耳其人偶然發現了內層城墻中一座因疏忽而敞開的小門——無人把守的凱爾卡城門。就是這扇門,成為了攻破君士坦丁堡的突破口。
對于已經祭出海量寬松政策卻仍處在窮途末路的央行來說,負利率會是打贏這場經濟攻堅戰的“凱爾卡城門”?
在上一輪的“負利率”潮中,各國推行該政策的原因并不相同,大致分為兩類。曾因本幣升值壓力開啟負利率的有瑞士、丹麥等;曾因經濟低迷實行負利率如日本、瑞典、歐元(1.0811, -0.0009, -0.08%)區等。新冠疫情引起經濟衰退,因此,第二類是我們此次討論“負利率”影響的參照對象。
瑞典最早于2009年開啟負利率。一年后恢復零利率。2015年再次實行負利率。2019年12月,正當各國央行都在尋求放松貨幣政策,瑞典央行卻決定加息。
瑞典在2015年實行負利率以后,確實起到了提振經濟與通脹的作用。瑞典央行行長英韋斯也曾評論道,瑞典的該次負利率行動是成功的。通脹目標實際上達到了。
然而,負利率堪比抗生素,大劑量或者長期應用抗生素,不光可能出現耐藥性,恐怕還會造成二重感染。在瑞典的例子中,負利率也是如此,在短期內有一定的益處,但從長期來看,風險和副作用也逐步增加。
2015年后,瑞典的房貸持續強勁增長,房價也大幅走高,進而引發了北歐的房地產泡沫。
目前,瑞典離2019年12月“停藥”不到半年時間,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經濟前景迅速且急劇惡化。瑞典央行很可能不得不于4月27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將銀行利率下調至-0.5%。
因低通脹、低經濟增長實行負利率的代表還有歐元區和日本。2014年6月,歐洲央行宣布將隔夜存款利率降低到-0.1%,正式開啟了歐元區的負利率時代,2016年2月16日,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會議上祭出的負利率。
負利率確實對歐、日經濟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撐,但對經濟仍缺乏結構性改善。
時任歐洲央行行長的德拉吉曾評論負利率,“整體而言,在包括德國在內的整個歐元區,儲戶、雇員、企業家、領養老金者以及納稅人的境況都由于我們采取的行動而變得更好了。”
事實并非一定如此。
當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都為負時,消費者的存貸款利率將為負,部分金融產品的利率也會為負。
負利率對消費的刺激并不一定強勁,原因是,負利率有可能被解讀為經濟前景慘淡的信號,從而抑制消費。對于企業的作用,則取決于實體經濟是否好轉以及企業的投資收益。如果公司對經濟增長的前景不樂觀,那么他們就不太會增加投資。
此外,在負利率環境下,貧富差距將會加劇。那些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變得更有價值。比如說,能夠產生租金的房屋和能夠支付股息的股票。而沒有投資,只是把錢放在銀行里僅會產生負收益。富人往往高資產、高負債,負利率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了。
負利率的本質是補貼債權人。
可以肯定的是,負利率對于政府來說,相當于可以免費借錢,自然會帶動政府投資的擴張、債務的減少。
拿美國為例。為什么特朗普對負利率贊不絕口呢?
美國的國債已經大于美國的GDP。以2019年為例,美國的GDP為21.2萬億美元,而美國的國債總額為22.62萬億美元,債務比達到106.9%。
本金加上正利率,政府借這么多的債,最后肯定還不起。但是,如果是負利率呢?那就意味著借更多的債,需要還得卻更少。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明確表示,負利率不會成為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美聯儲支撐經濟的政策選項。但是,從這兩年的情況來看,鮑威爾多次口是心非。特朗普提出要求,鮑威爾大多默默照辦。
特朗普近日多次談及,美國應該從負利率中受益,這意味著,持有美國國債倒向美國財政部付款。對于面臨數萬億美元新債務的特朗普來說,負利率的想法簡直棒極了!
這樣看來,負利率收割的是誰,恐怕一目了然了。
(作者劉夏,系云核變量金融董事總經理,僅代表個人觀點。文章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郭建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