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禁城到宜賓,“匠心”讓他們精神共通
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建造14年之久的明北京皇宮竣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次年,永樂皇帝將首都由南京前往北京,自此紫禁城成為了明清24位皇帝的皇宮。
至今已經走過600余年歲月的紫禁城是世界最大宮殿建筑群,其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城里收藏著多達180余萬件(套)藏品,其中一級藏品8000余件(套)。
10月,五糧液攜手紫禁城聯合推出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紫禁城》即將播出,這是一次對紫禁城故事和文化的全景式巡禮,跨越時空與歷史、傳統對話,以此勾勒出一個關于傳統與傳奇的中國敘事。
徜徉歷史,我們感受著時光的余韻,我們會想,這些文物、人物、故事,他們是憑什么驚艷了時光?“匠心”為之,回望600多年前,能工巧匠們費勁力氣、熬盡心血,以精湛的建造技術,勾勒出中華文化的大氣磅礴與精妙絕倫。縱使跨越百年、千年,紫禁城依舊風采卓然,令人神往。
從“匠心建造”到“匠心釀造”,紫禁城與五糧液這兩個相距千里的文化載體,以“匠心”之名,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通。
距離紫禁城1700多公里外,川南一隅的“中國酒都”——宜賓,一群勤勞的釀酒匠人將這古老的“匠心”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誕生于宜賓的中國白酒龍頭酒企五糧液,在其釀造過程中,每道工序、每個環節都需要精準到毫厘的堅持才能完成。正是這種嚴格到近乎苛刻的極致追求,成就了五糧液的卓越品質;也正是這種執著堅守的匠心傳承,醞釀出五糧液的傳世濃香。
“用心不計代價、用工不計成本、用時不計歲月,釀造每一瓶好酒”,五糧液以匠心鑄魂,創造了中國白酒釀造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也正是這對于極致品質的追求,才讓我們得以品味到從一粒糧食到一滴美酒的無窮魅力,才讓世界得以領略到大國濃香的無限風采。
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曾表示,五糧液將一如既往地堅守匠心、精煉匠技、付諸匠行、鑄造匠魂,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在思想引領上下功夫,匠于心,鑄就“工匠魂”;在政策引領上下功夫,精于工,雕琢“工匠精神”;在環境培養上下功夫,品于行,塑造“工匠韻”;在提升創新能力上下功夫,篤于勤,精煉“工匠技”;在市場開拓上下功夫,堅于守,細刻“工匠氣”。
五糧液的“匠心”體現在千千萬萬五糧液人身上。
白酒的釀造過程缺少不了人的力量,匠人們憑借多年經驗,只有他們看得懂菌種在窖池中的細微變化,嘗得出每一道原漿辛辣甘甜,勾得出一杯佳釀的醇厚悠長。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史上,工匠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不懈奮斗著。在五糧液悠久的發展史中,鄧子均、范玉平、范國瓊、姚乃貴、楊樹芳、劉春西等一代又一代匠人,也始終秉持“工匠精神”,以“匠心”推動和引領中國白酒產業的發展。
“偉大的事業,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李曙光強調,產業工人隊伍是五糧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力量、創造效益的中堅力量、創新驅動的骨干力量。
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工業化、智能化發展到今天,五糧液依舊恪守釀造規矩,不斷的追求“匠心傳承”的原因。
從歷史中走來,匠人們千百年來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表達。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匠心精神留住了中國文化的根,讓古老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依舊熠熠生輝。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