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紅委員:優化完善營商環境 更大力度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成琪 魏金金)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穩增長、保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助企紓困政策,幫助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平穩過渡,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但受經濟下行壓力、疫情多點散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分化加劇,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營商環境有待更大力度優化改善。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主委司馬紅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應進一步優化完善營商環境,更大力度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司馬紅認為,當前抑制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涉企亂收費問題依然存在,加重企業負擔。二是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現象仍較普遍,加劇企業資金鏈緊張。三是地方保護等隱性壁壘依然存在,不利于企業開拓市場。
為此,司馬紅在今年兩會提案中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多措并舉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保持現有減稅降費政策穩定性,進一步精簡涉及中小微企業的審批事項,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推行涉企優惠政策“免申即享”。推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制度盡快落地,整治利用強勢地位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等變相拖欠中小企業賬款行為,落實機關、事業單位上一年度未支付中小企業款項公示制度。健全中小企業融資增信體系,引導銀行擴大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
二是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開展營商環境重點領域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破除市場準入隱性門檻、地方保護等嚴重影響市場主體活力的行為,對基于所有制形式、企業規模、營業收入等設置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準限制中小企業參加政府采購、招投標等行政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切實降低中小企業市場進入壁壘和制度性成本。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水平,加強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避免頻繁檢查、多頭執法等對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不當干擾。
三是提升政策科學性和穩定性。各地區、各部門出臺政策要與宏觀經濟政策基調保持一致,建立政策后評估制度,確保“六穩”“六保”政策落實到位,對與宏觀經濟政策不一致的要及時清理糾正。加強公平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協同,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提高決策透明度,暢通市場主體、商協會參與政策制定渠道,對涉及企業切身利益特別是影響企業生產計劃、經營成本的,要嚴格遵循目的正當性、政策必要性、手段適當性原則,避免政策執行“零過渡”“一刀切”。
四是升級服務理念,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加快打造涉企一站式移動服務平臺,加快數字化系統開發應用和各類涉企資源集成整合,系統性重塑涉企服務模式,幫助企業了解掌握、用好用足各項惠企政策。大力整治中介機構,在信貸和政策資金申報等方面嚴禁中介機構介入,使政策紅利能直達中小微企業。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