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養殖重要性被低估!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志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張文博博士聯合多位科學家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水產養殖將繼續依賴于陸地而不是海洋(Aqua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depend more on land than sea)”的研究成果。研究認為,海水養殖在全球水產養殖政策議程中受到了過度的關注,而淡水養殖的重要性和潛力卻被國際主流學術界忽視。
水產品和水產養殖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為人類提供必不可少的營養支持以及在減少全球食品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使其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目前全球一半的水產品來自水產養殖,水產養殖又分為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在當前的研究當中,海水養殖吸引了全球大多數學者的目光,而淡水養殖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針對這一現象,上海海洋大學張文博博士聯合多位全球頂級科學家進行了系統研究。
研究表明,在全球水產品供應中淡水養殖的重要性遠大于海水養殖。以可食用產量計,淡水養殖為全球貢獻了77%的養殖水產品。約80%的依賴餌料投喂的養殖魚類是在淡水中生產的。即使在不依賴餌料投喂的養殖種類中,全球淡水養殖的濾食性魚類的可食用產量也高于海水養殖生產的濾食性貝類可食用產量。甲殼類主要在沿海陸地上的咸淡水池塘中養殖,同時淡水養殖占比逐年增多,而海水養殖生產的甲殼類產量極少。
國際學術界通常認為,淡水養殖的發展會受到淡水、土地等資源限制,而海水養殖擴展空間幾乎沒有限制。本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見,根據近年來的生命周期評價研究發現,不論是淡水養殖還是海水養殖,都需要在飼料生產等環節投入超過養殖環節直接消耗的淡水和土地資源。因此,張文博與研究伙伴們認為,依賴餌料投喂的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都存在類似的淡水、土地等資源的限制。同時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飼料生產環節,依賴餌料投喂的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的環境影響沒有明顯區別。淡水養殖仍可進一步挖掘現有養殖面積的生產潛力,逐漸增加集約化水平,從而生產更多的水產品。
(總臺央視記者 竇筠韻 張峻赫)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