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酸菜”究竟坑了誰
加工酸菜出了問題,觸碰食品安全底線的企業理應受到嚴懲,但并不代表產業本身就有罪,數萬菜農更不應無辜受到牽連。希望這一次的危機能成為產業提升的契機。畢竟“酸菜”背后,牽扯著廣大農民的“錢袋子”。
“老壇酸菜”原是“土坑酸菜”,今年“3·15”晚會曝光的酸菜企業生產內幕,不僅引發連日熱議,更給上游的芥菜產業帶來了影響。因為芥菜是加工酸菜的主要原料,據《半月談》報道,在涉事企業所在的湖南省岳陽市,20多萬畝芥菜正進入收獲季節,數萬菜農眼睜睜看著這一年的收成,有可能迎來“賣難”的局面。
“土坑酸菜”究竟坑了誰?毋庸置疑,坑了消費者,坑了企業自己,坑了下游的餐飲企業。更讓人心痛的是,下游企業出了事,還坑了地方農業支柱產業,坑了產業背后的數萬農民。
這次被曝光的一家涉事企業位于岳陽市華容縣。華容縣是一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縣,聽當地人講,為了富民和地方經濟發展,幾乎舉全縣人民之力,用了幾十年時間,才培育出芥菜這樣一個有全國競爭力的產業。不僅讓人引以為豪,還帶動了廣大農民增收。有媒體報道顯示,在華容縣,和其他農作物相比,農民種芥菜畝均收入可高出800至1200元。如今“一朝砸招牌”,損失的不只是企業,還有費盡心血長期培育的支柱產業,砸的不只是招牌,還有背后成千上萬菜農的增收“算盤”,怎能不讓人痛心!
事情已經發生,眼下對當地來說,當務之急是封存召回不合格產品,扎實整改,積極自救,避免“因一廠廢一產業”的事情發生。而對其他地方來說,應該以此為鑒及時自省。
目前,全國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農業支柱產業,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成長起來,過去幫助農民實現了脫貧,現在發揮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作用,未來還承擔著鄉村振興的重任。這樣的產業,如果發展之路走偏了、走歪了,影響的是背后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這次“土坑酸菜”問題的曝光,也從側面暴露出農業支柱產業一些“成長的煩惱”。
從發展歷程看,這類產業不少是從“小而美”的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的,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實現規模化發展,破解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題。但規模上來了,規范化管理和現代化生產理念也要跟上。就拿這次備受爭議的“土坑”來說,有網友說土坑腌酸菜是一種傳統工藝,當地老百姓也常這樣吃。但輿論質疑的其實不只是“土坑”,而是穿拖鞋、扔煙頭等不衛生問題和添加劑超標等不安全問題。這客觀上也給地方產業提了個醒,傳統工藝應怎樣與市場經濟對接?
應該看到,“土坑”等傳統工藝往往是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時代,技術比較落后的情況下產生的,加工產品也往往是農民自家食用,或在親朋好友之間小范圍流通。即使不夠衛生,似乎也無傷大雅。但現在既然要作為商品在國內外大市場中流通,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和品牌,就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相關法律法規,真正將產品質量當作生命線,按照標準化規范化流程生產,滿足消費者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產品才有銷路,產業才能發展壯大,地方的發展和農民的利益也才能實現。
除了生產理念外,“土坑酸菜”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從地方治理角度怎樣看待這樣的產業?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華容縣就發布了醬腌菜行業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對原材料、生產過程、出廠檢驗等環節嚴格把關。4年過后,依然出現衛生堪憂的“問題酸菜”,是整治不到位還是“舊病復發”?不可否認,對一些內陸農業縣來說,支柱產業大多是納稅大戶,還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越是對這樣的產業,越要“愛之深責之切”。尤其對食品安全等要害問題,絕不能睜一眼閉一眼,而是要通過嚴格監管向企業傳導食品安全壓力,倒逼企業遵紀守法,以常態化監管機制讓產業走得更穩更遠。當然,從經濟效益考慮,規范和完善生產環節也許會增加成本。但增加的成本和品牌的信譽究竟孰輕孰重?相信此次問題的曝光已經給出了答案。
據了解,問題曝光后,當地馬上對涉事企業和產品采取措施,并在全市開展全面排查。加工酸菜出了問題,觸碰食品安全底線的企業理應受到嚴懲,但并不代表產業本身就有罪,數萬菜農更不應無辜受到牽連。從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不妨再想深一層。在信息泛濫、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酸菜“失火”,如何減輕產業和菜農的“池魚效應”?是否還有更具建設性的方式?除了處罰相關企業和人員外,還有沒有其它可以采取的措施,能將農民的損失減到最低?
希望這一次的危機能成為產業提升的契機。畢竟“酸菜”背后,牽扯著廣大農民的“錢袋子”。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