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背景下,氣象信息“早預警”為何重要?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全球變暖背景下,氣象信息“早預警”為何重要?
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旨在提示公眾關注預警、做好準備、及時行動,從而拯救生命、減少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這是記者從2022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啟動儀式上了解到的信息。
據了解,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災害性天氣廣發、頻發、重發、并發。中國氣象局局長莊國泰表示,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發得早,提高預見性,能夠讓氣象災害“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以防為主、寓防于治、未發先防,有效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據莊國泰介紹,當前我國預警信息發布能夠實現提前40分鐘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全國152類預警信息可在3至8分鐘內到達應急責任人。2021年,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全年共發布預警信息38.7萬條,其中橙色以上級別預警信息7.1萬條。
一條條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幫助莊稼“躲”過干涸和寒冷,也提醒人們注意出行安排。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的信號,是預警,也是安全感的來源。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氣象信息“早預警”有利于開展更加精準的田間管理。在安徽宿州市,當地氣象部門準確預報降水過程,制定人工增雨作業計劃,基本解除了之前連續多日無雨、農田偏旱的情況;在河北成安縣,綠意盎然的麥田里,自走式噴霧機一字排開,種糧大戶崔永華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得知即將降溫,于是決定提前施肥;在陜西三原縣,跟蹤式氣象服務讓興隆村村民王農準確掌握陰晴變化、土地干濕,澆水施肥、一噴三防“每一步都踩在點兒上”。
氣象信息“早預警”能夠指導人們出行。同一種類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級別不同,對應的防御措施也不盡相同,人們通過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合理安排出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警發布室副總師楊繼國提醒,當看到最低一級的預警信號時就應該謹慎考慮遠行、郊游或者去地勢低洼地區的計劃,并隨時關注天氣變化。隨著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級別的提高,人們應做出相應的防范準備,切不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王志華表示,公眾要提高防范意識,養成接收和關注預警信息的習慣,了解預警信息背后的意義,掌握防災避險知識和技能,關鍵時刻不“輕敵”,氣象防災減災的效果將會大幅提升。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