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扎實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部署,對于提高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打破對傳統經濟發展路徑的依賴,既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以及支撐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的政策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制造業生產穩定、效益改善帶動投資持續恢復。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7.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帶動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3.5%。
各地政府也聚焦關鍵領域加大技術攻關力度。高度重視創新在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中發揮的作用,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攻關,推動關鍵核心環節企業、上下游協作配套,積極培育產業生態龍頭企業與核心零部件企業,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基礎。
不過,推進產業基礎再造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產業再造工程高質量發展形成了阻礙。比如,基礎領域長效支持政策存在短板、關鍵共性技術供給機制有待完善、相關部門融合發展機制亟需構建,等等。這些問題,有的是長期性問題,有的是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抓手,從政策機制到資源配置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要完善支撐產業基礎再造的長效機制。各地需要從戰略高度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扶持政策,加強后期定點追蹤,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及時發現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探尋針對性解決方案。
要加強支撐產業基礎再造的協同合作發展機制。進一步健全體制內外研發人員流動機制,加快構建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提高優質信用重點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合科研攻關力度,推動公共研發平臺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建設。
在技術領域,要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鍛造產業發展領先優勢。重點聚焦國內空白技術領域,聚焦重點領域、薄弱領域、產業鏈缺失環節,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工程,集中力量補基礎,降低“卡脖子”風險。通過打造一批新型共性技術平臺,加強基礎領域產業共性技術、高端技術、前瞻性技術研究攻關,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同時,應健全支撐產業基礎再造的基礎產品市場推廣應用體制。篩選關鍵產業領域的重點企業庫,提高整機企業與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等領域的企業專家在技術成果與新產品評估中的話語權,調動上下游企業參與前置研究的積極性,提高供需匹配度。(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