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進村,可能只是個開始
在民間,虎被奉為“靈獸”,只要食物鏈尚未完全斷絕,虎一般很少有襲擊人的行為。然而,近幾年,老虎捕食家畜或傷人毀物的事件卻屢見報端,成為地方政府和動物保護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
2021年4月23日,黑龍江省密山市白魚灣鎮的居民在當地發現一只老虎。警方、林業等部門緊急出動,搜尋過程中,一位村民被老虎撲倒;工作人員在開車追蹤時遇老虎襲擊,所幸成功逃離,但車窗被老虎拍碎。從傳播到網上的視頻可以看到:老虎趴臥在民居附近的草叢中,警惕地注視著人的一舉一動——據動物學家分析,這屬于老虎的正常狀態,即把自己隱藏起來,避開人類。當晚21時,老虎被警方用麻醉槍擊中后送至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健康狀況無礙。經林業部門專業人士判定,這是一只野生東北虎。
老虎出現在人們視野,這幾年并不罕見。據《北京晚報》報道,2021年2月1日,人們在吉林省汪清縣金蒼鎮境內拍攝到野生東北虎進村捕食家犬的鏡頭。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入冬以來,在汪清縣附近村落,先后有1只羊和7條家犬被老虎吃掉。再往前看,2016年7月,琿春市依力南溝,一只野生虎一個月內頻繁活動在玉米地和民宅附近區域,咬死若干家禽家畜,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威脅,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顯然,在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瀕危多年的東北虎“王者歸來”,而我們卻并未做好人虎兩個世界再次重疊的準備。在上述事件中,東北虎的出現以及傷人毀物行為促使我們思考:老虎與人,誰才更需要被保護?
野生虎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包括領地面積、植被種類和密度、獵食對象的種類和數量等。如果生存環境適宜,它們不會超出領地活動或捕食,更不會主動靠近人類。那么,在什么情況下,野生虎會進入居民生活區,盜食家畜甚至襲擊人呢?根據動物專家的研究,老虎傷人的原因主要有:受傷、生病、年老體弱捕不到食物時;被獵人所傷,與人拼命,或當時逃脫,以后蓄意報復;受傷后被人逼迫過緊,自覺沒有生路,索性絕境反擊;在進食或休息時,突然被人撞見,因驚慌失措而撲人;在逐偶或撫育幼仔時,脾氣不正常……
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規模侵入老虎領地,破壞其棲息環境,從而引發攻擊性虎患事件的發生。人類吹響開發山林的號角,實際上就開始了對老虎生存的干擾與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對虎豹的傷害,遠遠超過了虎豹對人類造成的威脅。
無論人類還是其他動物,都需要獨立的生存空間和安全距離。然而,不可否認,許多人類定居點的形成,都建立在遷移或驅逐其他野生動物的基礎之上。大量墾荒,導致野生動物的天然食物不足;肆意獵殺猛獸,導致野生有蹄類動物增多,植被遭受過度啃食和破壞,從而引起一系列連鎖性的負面生態變化。過度開發和獵殺,令人與野生動物的生態位一再重疊——其結果是野生動物的家園越來越小,人獸正面相遇的沖突概率逐漸增大。
可以預見,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野生動物種群的恢復,更多的人獸沖突將出現。這類事件不僅會給當地社區、民眾帶來經濟損失,危及人身安全,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還會挫傷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對肇事動物的報復性獵殺。
面向未來,如何避免類似的人虎沖突事件發生?在這方面,我國已經作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包括擴大保護區面積、修建生態廊道、調整土地利用模式、分區管理等。尤其是通過建設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提高棲息地質量,滿足野生東北虎豹的生存需要,避免人類與它們在生存空間上形成交叉與重疊,減少對共有資源的競爭;與此同時,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妥善協調自然保護和周邊社區民生之間的矛盾,更好地避免保護地周邊居民對虎豹等野生動物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懷有敵意。
基于以上分析,到底是人重要還是虎重要,其實是一個偽問題,而人與虎之間的沖突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可能給當地居民帶來危險的同時,野生動物也會帶給他們積極的影響。舉個淺顯的例子:東北虎豹等處于食物鏈高階的野生動物可以有效控制食草動物數量,改善山林生態系統,依賴林下經濟生活的人們會因此受益。
無論怎樣,在人與東北虎、人與獸的矛盾和對峙中,人類作為生命共同體中掌握強大科技力量的主體,還是應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慣性,要為生命共同體的健康運作多擔負一些責任。(劉東黎)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