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門發文全面建設化纖強國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化纖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化纖產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穩定。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行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高性能纖維研發制造能力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8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0%。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纖維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學纖維和可降解纖維材料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廢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規模進一步發展,行業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形成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設化纖強國。
據了解,我國化纖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0%,化纖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4%,先進功能纖維、高性能纖維等化纖新材料是紡織行業穩定發展和持續創新的核心支撐,也是新材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對深化紡織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我國化纖工業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較低、部分關鍵原料和裝備存在短板等問題對行業制約越發凸顯,雙碳目標任務對化纖工業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亟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鍛造長板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指導意見》圍繞發展目標,從產業鏈創新、高端化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綠色低碳轉型、實施“三品”戰略等方面,提出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提升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筑牢創新基礎,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國家級、省級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服務能力及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加強關鍵裝備、關鍵原輔料技術攻關,增強產業鏈安全穩定性。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布局。鼓勵企業完善全球產業鏈布局,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優化國際合作模式。培育優質企業,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施業務流程再造和技術升級改造。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二是推動纖維新材料高端化發展。提高常規纖維附加值,實現常規纖維高品質、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推進生物醫用纖維產業化、高端化應用。加強生產全流程質量管控,促進優質產品供給,滿足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提升高性能纖維質量一致性和批次穩定性,進一步擴大高性能纖維在航空航天、風力和光伏發電、海洋工程、環境保護、安全防護、土工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應用。提升生物基化學纖維單體及原料純度,實現規?;⒌统杀旧a。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纖維等可降解纖維材料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引導下游應用。
三是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強智能裝備研發應用,推進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動落筒、自動包裝等裝備研發及應用。加快滌綸加彈設備自動生頭裝置及在線質量監測系統的研發及應用,提高滌綸、氨綸、錦綸的紡絲、卷繞裝備智能化水平。推動新興數字技術在化纖企業的應用,提升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鼓勵重點企業打造主數據、實時數據、應用程序、標識解析、管理信息系統、商務智能一體化集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數據共享,加強供需對接,促進全產業鏈協同開發和協同應用。
四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節能低碳發展。鼓勵企業優化能源結構,制定化纖行業碳達峰路線圖,明確行業降碳實施路徑,加快化纖工業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建設,開展水效和能效領跑者示范企業建設,推動碳足跡核算和社會責任建設。提高循環利用水平,推動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的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加大對廢舊軍服、校服、警服、工裝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勵相關生產企業建立回收利用體系。嚴格能效約束,完善化纖行業綠色制造標準體系,依法依規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為優化供給結構提供空間。
五是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以技術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開發性能和品質優異的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時尚化、功能化、綠色化產品,持續擴大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完善國標、行標、團標、企標協調發展的化纖標準體系,充分發揮團體標準引導產業發展、激發創新活力的作用。擴大“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和“綠色纖維”的品牌影響。提升消費者對中國纖維和企業品牌的認知度,推進中國纖維及企業品牌的國際化。鼓勵企業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加強品牌管理團隊建設,深化上下游產業深層合作,擴大品牌影響力。(經濟日報記者 黃鑫)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