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字入目到聲聲入耳 “有聲閱讀”正改變你我生活
趁著打折,一口氣買了好幾本新書,結果一直放在書架上“吃灰”;好不容易翻開一本,沒讀幾頁就被微信、電話打斷;電子閱讀雖然方便,但時間長了眼睛得不到休息……
面對種種讀書“困境”,時下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音頻類平臺上聽書,“有聲閱讀”正改變著你我的生活。
“聲音陪伴”:
越來越多人愿意為耳朵付費
右手握著牙刷在唇齒間擺動,左手嫻熟地在手機上打開音頻App……夜幕降臨,沈陽“90后”趙聰琪一邊洗漱,一邊津津有味地聽著主播講述《激蕩三十年》書中的故事。
“平時工作忙,這本書買了大半年都沒來得及翻開。”趙聰琪說,偶然發現音頻上有主播在講,現在天天聽,不知不覺上冊都聽完了。
上下班路上聽新聞,午休時間聽理財,做家務時聽音樂,睡覺前聽小說……像趙聰琪這樣利用碎片化時間聽音頻的人不在少數。
“得益于獨特的陪伴屬性和多樣化的適配場景,‘有聲閱讀’正借助5G網絡、智能手機等的發展而興起,聽書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一種生活方式。”天之傳媒集團董事長、愛音斯坦FM創始人解卿說。
不僅如此,為了尋求更符合自己興趣的內容,越來越多人不滿足于免費聽書,而更愿意為自己的耳朵付費。這也讓眾多知識服務商敏銳地捕捉到商機,通過“做減法”屏蔽垃圾信息、篩選優質內容幫助用戶快速、高效地學習,“耳朵經濟”正成為消費新風口。
在“有聲閱讀”的世界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聽不到。在大型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上,既有泛知識領域的金融、文化、歷史類節目,又有泛娛樂領域的小說,既有適合少兒的教育內容,又有適合中老年的經典內容。在著名講書人羅振宇創辦的“得到”音頻平臺,消費者可搜索各種關鍵詞,付費收聽自己需要的知識。
“講書變現”:
人人皆是內容生產者
閱讀一本書,梳理其中的脈絡,找到對應的知識點,然后結合自己的思考繪聲繪色地講給身邊人聽……當下,人人皆可“講書”,人人皆是內容生產者,人人皆可借助知識分享變現創業。
從技術工人轉變為閱讀推廣者的遼寧青年吳河圖對此最有發言權。曾經在汽車輪轂廠當技術工的他,特別喜愛主持與表演。偶然間接觸到樊登讀書后,他便一發而不可收。通過看書、聽書、講書,他源源不斷地把知識再創作后傳遞給別人。
如今的吳河圖,出過書,也在音視頻平臺講過書,還經常去許多單位做講座,在沈陽讀書圈已小有名氣。“講書倒逼我閱讀大量書籍,掌握更多知識,這種收獲不是用賺多少錢來衡量的。”吳河圖說。
艾媒咨詢《2021年中國耳朵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的原創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1500萬。如今活躍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的音頻主播,既有明星大咖,也有全職寶媽、企業職員、小鎮青年乃至貨車司機。
殘疾人也加入主播隊伍。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介紹,目前在喜馬拉雅注冊的1000萬主播中,殘疾人主播已超過8000名。“他們不僅自力更生,有的還創辦公司,幫助更多殘疾人用聲音獲得收入。”
一些平臺和公司也開展針對性培訓,推出扶持激勵措施,優化內容變現路徑,幫助更多愛好者和“行業小白”入行。借講書而衍生的線下讀書會、聲音博物館、企業數字閱讀角等模式也在出現。余建軍說,與“有聲閱讀”的興起相同步,配音達人、講書人、翻轉師、知識顧問等新職業不斷涌現,他們將在創新創業中讓人們的生活和社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既要碎片化,也要深學習
荔枝FM、喜馬拉雅、云聽、蜻蜓FM……隨著音頻平臺的興起,“有聲閱讀”在陪伴人們的同時,也難免被一些人詬病:販賣知識焦慮、學習碎片化、內容重復等問題層出不窮。
對此,羅振宇就多次表示,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和持續增加的工作壓力,人們必須搞清楚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學習,才能知曉要獲取什么樣的知識以及如何去獲取。
吳河圖說,現在的學習是終身學習,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需要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通過音頻平臺聽來的知識雖然零碎,但是終身學習者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它們串成線、聯成網,才能從碎片化的學習中獲取體系化的知識。”
學習方式的變化,無疑給內容創作者帶來挑戰。解卿說,未來職場人出于提高效率、快速篩選的需要,更可能跟著講書人而不是書本學習。“因此講書人要成為學習的高手,做細分領域的知識達人,而不是簡單的‘閱讀機器’。”
沒有人可以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對于受眾來說,既要接受碎片化學習的現實,也要保持深度學習的自主能力,還可以用好閱讀與社交相疊加的屬性。
新華社記者 王炳坤 李宇佳
(據新華社電)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