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倌”吃上“旅游飯”
在蓬安縣相如街道油房溝社區感受鄉村變化
“老牛倌”吃上“旅游飯”
蹲點日記
蹲點點位
南充市蓬安縣相如街道油房溝社區
蹲點時間
4月20日 星期三 晴
“我這個‘老牛倌’要退休啦,好多心愿等著年輕人去完成!”站在南充市蓬安縣相如街道油房溝社區太陽島旅游碼頭,“百牛渡江”旅游項目的發起人、71歲的原油房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元國發出這樣的感慨。
日出,上百頭水牛浩浩蕩蕩游向江心小島吃草,日落而返。“百牛渡江”每年能為油房溝社區帶來近800萬元的旅游收入。世世代代的“耕地牛”化身為“表演牛”,“老牛倌”也借此成了“新農人”。
把牛“吹”出去 讓群眾吃上“旅游飯”
“田地大多是河灘地,地薄;種過柑橘,一場大雨,全打了水漂。各種方法都試過了,沒啥子風景,又沒得名勝古跡,想實現致富心愿,你說咋辦?只好吹牛了!”
“我們這個牛,吹得好!”站在太陽島旅游碼頭,王元國與78歲的李定忠老人進行了一番對話。
李定忠是王元國第一個動員和他一起“吹牛”的人。回想起“吹牛”的經歷,李定忠至今仍記憶猶新。
“你把你家的牛兒拉過來,我再把全油房溝的牛兒集中起來,上午過嘉陵江吃草,下午再集體歸欄,表演給城里人看。”王元國說。
“趕牛,我在行,沒問題!”李定忠說。結合自己的點子,征得群眾同意,就這樣誕生了這樣一幅圖景:蓬安縣嘉陵江畔,百頭水牛浩浩蕩蕩游向江心小島吃草,日落自動返回。
隨著遠道而來觀看和拍攝的游客越來越多,“百牛渡江”名氣越來越大,2010年,蓬安縣統一規劃,打造“百牛渡江”旅游景區,在全國叫響“百牛渡江”品牌——修通縣城到油房溝的水泥路,村民開起農家樂,修建望江樓、牛文化廣場、牛文化展覽館;修繕油房溝村級碼頭、太陽島旅游碼頭,開展游船旅游……
“現在,加上土地租金、趕牛費、務工工資,日子過得巴適得很。”當了大半輩子“老牛倌”的李定忠說。
找好“新牛倌”“百牛渡江”謀新發展
隨著“百牛渡江”名氣越來越大,每年來看“百牛渡江”的人越來越多。
“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誰來調度安排‘百牛渡江’這件事?12戶趕牛倌,年齡都上了60歲,誰來負責管理好牛群?”盡快找到傳承人,成了王元國的最大心愿。
老支書早就盯上了“傳承人”:32歲的李定家和31歲的李二龍。李定家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成了一名水電工人。李二龍一直在外地做建材生意,2017年,看著家鄉因“百牛渡江”火了,有了返鄉就業的想法。
為了說動兩個年輕人,王元國主動上門做工作。幾番長談,兩人都愿意擔起“百牛渡江”的傳承工作。李定家主要負責調度,李二龍主要負責管理牛群。
找到了“新牛倌”,王元國還有一個心愿——如何把“百牛渡江”的文章做透做足。
由于嘉陵江水溫受季節影響,“百牛渡江”的情景只能在每年5至10月看得到。如何突破季節影響,帶動群眾持續致富增收?“目前,游客來了吃住都不愁,要在最新的體驗項目上動心思。我甚至想過如何讓牛冬泳,在島上修建環島大道,讓牛拉著游客在島上轉圈圈,讓牛和游客照相。”王元國笑著說。
2020年4月,原油房溝村、雁坪壩村合并為油房溝社區,李定家當選為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如何讓“百牛渡江”更上一個發展臺階,李定家有了新的思路。“按照農旅融合的整體思路,我們將整合原有資源。下一步,計劃和蓬安相如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科學規劃,真正實現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真正讓群眾端穩‘旅游飯’。”李定家說。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