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穩定外貿增長 中國經濟發展紅利仍巨大
得益于較好的海關信息化基礎,中國外貿數據的公布比美國要早將近一個月。美國在5月4日剛剛公布了3月份的貿易數據,中國在5月10日就公布了4月份的貿易數據。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2.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延續了3月以來增速放緩的趨勢。其中,中國貿易額的變化既是國際國內市場供需關系變化的結果,也與作為增速計算基數的去年貿易額有著密切關系。
回顧2021年,前4個月實現了28.5%的高速增長,在創造良好成績的同時,為今年同期貿易額實現增長設下了需要翻越的一座“高山”。按月比較,與2021年的1-4月相比,今年各月分別比上年增加22.3%、8.1%、7.5%和2.1%,呈現逐漸放緩態勢。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對外貿易呈現了明顯的先抑后揚發展態勢。月度貿易額的高峰出現在11月和12月,而6月開始的各月貿易表現都高于上半年。
俄烏沖突的爆發打亂了全球供應鏈關系,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對俄的制裁措施使包括能源和糧食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出現嚴重供需錯位,更進一步加劇本已緊張的全球供應鏈關系,導致不少國家承擔更大輸入型通脹壓力。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條件并未發生變化。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4.2%和8.1%,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和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和10.2%。盡管4月的工業增長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顯著放緩,但中國產業發展,尤其是與高技術和創新相關的制造業基礎并未出現明顯削弱,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提速。在疫情防控與基于白名單的復工復產政策推動下,經濟的動能有望重啟和增強。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作為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外貿易向來都是中國與世界相互聯系、優勢互補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所代表的優良品質和成本優勢,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上各方服務各自市場的重要支撐要素。而中國也為支持各種制成品的穩定生產創造了完善的發展環境。
事實上,中國的投資環境優勢不僅來自豐富而熟練的產業工人和滿足各種中間品需求、聚焦各類細分市場的產業集群,更是由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所創造的。外資企業來華投資發展,可以面向未來幾十年進行長遠規劃,進而充分有效地在產品的不同生命周期獲得利益的最大化。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同樣伴隨著較高的運行效率、鼓勵創新的生產消費環境,為企業通過實踐探索尋找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提供強有力支撐。
伴隨中國國內大市場的建設和發展,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為包括外資在內的市場主體創造了更大發展空間。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沖突的影響疊加,造成了全球能源資源價格持續高企,甚至引起囤積居奇的沖動,引發投機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不少資源的市場價格已經遠遠背離了實際供需平衡,而在這個時點所購進的原料可能無法通過價格傳導將增加的成本轉移給下游生產者或消費者。從這個意義上看,經濟活動節奏放緩,可能有利于各方重新對真實市場需求作出判斷,避免因為高價買入而出現的商業風險。
當然,面對內外部挑戰,中國經濟的發展紅利依然巨大。各項政策加快出臺,發揮包括自貿試驗區在內開放平臺的作用,為包括外資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減負,幫助企業保訂單、保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保護消費者購買力,同時,打擊市場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企業也沒有消極等待,積極參與國民經濟循環,發掘市場機會,在內外貿市場一體化發展、資源要素配置壁壘減少的過程中尋找機會。面對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外貿企業也開始關注國內市場的發展機會。國內企業也在積極拓展國際經貿協定所帶來的海外市場空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避險選擇,也有利于增強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韌性。(周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