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成都市“十四五”綠色轉型發展規劃》解讀
《成都市“十四五”綠色轉型發展規劃》解讀
2025年新能源車保有60萬輛 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至少70%
近日,《成都市“十四五”綠色轉型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實施。“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全方位推動空間、產業、生活、治理轉型,努力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資料圖】
根據《規劃》,到2025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收達3000億元,綠色技術創新市級以上平臺達150個,新能源車輛保有量60萬輛,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至少70%。到2035年,實現超大城市全面綠色低碳發展,城市大美空間布局形態充分彰顯,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全面建成。
空間轉型 推動100個未來公園社區建設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鞏固完善“一山連兩翼”空間總體布局,實施城市精明增長戰略,注重全域統籌、差異管控、精細集約,系統推動城市空間結構、開發模式、建設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提升超大城市人口經濟承載能力。持續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功能結構,促進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
成都將有機更新活化存量空間,大力推動產城融合。推動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向郊區新城均衡布局,加快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全面推進TOD綜合開發。力爭到2025年完成600處城市剩余空間利用,推動100個未來公園社區建設。
成都還將實施鐵路公交化改造,加快成資、成德、成眉等市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軌道交通為中心統籌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力爭軌道站點與公交站點換乘時間不超過5分鐘。
產業轉型 大力發展光伏鋰電等產業
如何突出產業轉型?《規劃》明確了實施路徑和方向:發展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推動存量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全面推廣綠色循環生產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在清潔能源制造產業發展上,將依托新材料等11個重點產業功能區,大力發展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建強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著眼“研發+制造”培育跨區域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成都還將打造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綠氫之都”四個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重點工程。
在發展“生態+”產業方面,成都將依托川西林盤、公園、綠道等特色資源,深入推進生態產業化,創新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探索推廣“綠道+”“公園+”“川西林盤+”“水美鄉村+”等模式,培育生態體驗、健康休閑、戶外商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新產品。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及軌道交通等12個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聚焦微笑曲線兩端完善產業鏈。著力打造綠色供應鏈,爭取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力爭到2025年新增綠色工廠200家,新增綠色園區8個、數字化車間500個。
生活方式轉型 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占比
《規劃》提出,成都將實施綠色細胞示范創建工程,具體包括節約型機關創建工程、綠色家庭創建工程、綠色學校創建工程、綠色社區創建工程、綠色商場創建工程、綠色建筑創建工程。
積極推廣綠色居住消費,全面推廣綠色建材,大力發展綠色家裝。完善新能源汽車鼓勵購買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車使用體驗,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占比。全面促進綠色用品消費,鼓勵引導消費者優先購買綠色服裝、節能家電、節水器具、環保家具等產品。將綠色設計、節能管理、綠色服務等理念融入景區運營,制定發布綠色旅游公約。制定實施大型活動綠色低碳展演指南,推行重大會議、展覽等大型活動碳中和。
“十四五”時期,成都還將加快普及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導綠色行為方式,全面開展全民節約行動,穩步推進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持續推進廢舊閑置物資循環利用,深化綠色細胞示范創建。
治理轉型 生活垃圾處理將逐步計量收費
圍繞加快治理轉型,夯實綠色轉型發展基石,《規劃》提出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雙輪驅動,推動從發展方式到治理方式的全方位系統性綠色低碳升級。
成都將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支持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EOD),建立生態資源市場交易機制,探索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建設西部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探索節能量、碳減排量等權益指標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掛鉤機制,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化交易,探索開展森林覆蓋率等資源權益指標交易。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全面推行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嚴格執行差別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引導用戶錯峰儲能和用電,優先保障產業結構升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用地用能等需求。
健全固體廢物處置收費機制,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生活垃圾跨區(市)縣處理環境補償機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價格形成機制,推廣實施分區域、分時段、分標準的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富 制圖 江蕊松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