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快看:誰在“監聽”我的手機?
文|漢卿
你和朋友剛討論完新出的運動鞋,打開手機,立刻就收到了電商平臺的推薦;你和朋友電話里定好今晚酒吧聚會,很快,附近酒吧和餐廳的推薦廣告就頻繁出現在常用的App中;你在通訊軟件上跟朋友聊到要考研,馬上就有電話打過來詢問你是否需要學歷提升……
【資料圖】
這樣的場景,想必不少人都經歷過,由于前后行為實在太過“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是手機軟件監聽了我們的聊天信息。
其實這幾天也有媒體通過采訪專家和實地測評,認為“監聽”投廣告,可能只是錯覺,普通用戶憑自身也很難找到直接的監聽證據。但身處大數據時代的人們,對各種精準到毫厘的廣告推送越來越反感,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基于互聯網算法機制的精準推送,的確給人們帶來了很大便利。它通過對用戶興趣偏好進行分析,實現向用戶分類推送可能符合其喜好的產品或內容。這大大減少了人們尋找目標商品或服務的時間,提升了商業社會的交易效率。但個性化推送不等于竊取隱私,技術變革的優勢不能異化成囚禁個人權利的牢籠,對于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所謂精準服務,應該引起足夠警惕。
我們的確不宜草率認定平臺通過“監聽”投放廣告,但同時也有多項研究指出,手機軟件通過技術手段監聽用戶錄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此前,蘋果就承認其語音助手Siri偷偷上傳保留用戶語音,引發用戶反彈后,蘋果公司最終取消了這一功能。個案不能代表全部,可如果缺少足夠的監督與制約機制,誰又可以保證手機或App廠商不會這么做?這某種程度上更系于平臺自身的道德。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數據已經成為各大平臺的基石。與其說互聯網做的流量的生意,不如說是數據支撐起了它們的商業藍圖。沒有數據,互聯網平臺的商業邏輯就無法展開,就沒辦法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商業效果。有必要思考的是:在巨大的商業利益與用戶隱私面前,平臺會更傾向于哪一方?
這些年,關于規范互聯網算法、保護用戶權益的法律法規已出臺了不少,不論是《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是四部委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都明確提到了對互聯網算法的限制與用戶個人的權益保護。
但訴諸新聞報道,關于算法侵犯個人隱私、大數據殺熟的糾紛,對信息繭房的“控訴”,仍不鮮見。這表明,看似嚴密的法規體系,并沒能徹底遏制住算法平臺侵犯用戶權益的沖動。對于這類行為,需要進一步規范治理。
我們不是第一天進入互聯網社會,從不奢望互聯網是個一塵不染的數字樂園,但也沒人希望,互聯網成為一個頻繁侵害個體權利的叛逆者。我們只是期望,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恪守向善法則,在實現商業利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用戶生活的侵害。
關于算法的善與惡,輿論場上已經有過數不清的討論,人們達成的基本共識是:“算法沒有價值觀,而人是算法的尺度?!边@個結論盡管可能遮蔽了許多互聯網世界的運行細節,但總體上道出了算法管理的真相。要想限制算法“作惡”,必須管住算法背后的人。
這一方面要靠平臺主動從用戶出發,在技術設計上規避算法越界,另一方面,也要將紙面的法律條文切實落實到日常監管中,規范引導平臺算法發展。“圍墻花園”不是真正的互聯網社會,拆掉“圍墻”,才能聞到遍地芬芳。這有待相關各方的共同捍衛。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