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滾動:推動更多科研成果進入市場
(資料圖)
近日,陜西省圍繞23條重點產業鏈和產業技術細分領域,啟動布局建設中試基地,每年支持建設5至10家。計劃到2025年,省級中試基地達到30家以上,基本實現重點產業鏈全覆蓋,形成各具特色、行業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服務體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何實現創新發展,仍需持續探索、多方發力。從一個好點子到一件新產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前期研究、小試、中試、量產等許多環節。萬事俱備方能一路暢通,任何環節卡殼都易導致止步不前。所謂中試基地,就是實現科技成果工程化、產品化、產業化的重要平臺,主要目的是打通從成果到樣品、產品的通道。
然而各個環節面臨的情況各有不同。國家對自主創新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源打基礎、利長遠,從源頭形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市場資本也持續關注創新應用,對于經過驗證、嶄露頭角的創新企業和創新成果不吝資源。相對于一頭一尾,部分中間環節則有些尷尬,既非常重要,又因為風險大、投入大而缺乏足夠的支撐。因為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困難重重,一些科研成果難逃躺在抽屜里“慢慢老去”的命運。
現在,各地都把科技資源當作最大資源、最大優勢,就需要進一步破解這些難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例如,陜西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著力打造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布局建設省級中試基地就是一個重要抓手。
建設中試基地,應該既注重共性又注重個性。一方面,要針對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和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進行中試研究與開發,有效發揮設施、設備、場地等作用,著力提升中試熟化能力、培育中試人才隊伍、創新市場化運營機制、促進“兩鏈”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還要把握初創型科技企業的發展特點,結合不同行業、不同階段的情況加以扶持,做好細化服務。
建設中試基地,還應搭好臺而不唱“獨角戲”。相關部門不必大包大攬,應調動和發揮好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依托并盤活企業、高校院所、科技園區等優質創新資源,實現市場化運作。并且要結合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突出時效性和成功率,瞄準市場需求不斷改進,讓離開抽屜的科研成果“鯉魚躍龍門”,成為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明日之星。 (楊開新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