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實時:內憂外患沖擊韓國供應鏈
(資料圖)
韓國經濟去年飽受全球供應鏈危機沖擊,政府出臺多項穩定供應鏈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今年以來全球供應鏈形勢未見根本好轉,加之俄烏沖突爆發,使得韓國經濟再次面臨嚴峻考驗,特別是近期韓國貨運行業的大罷工,給韓國產業界帶來巨大損失,加劇了供應鏈危機對經濟的沖擊。
韓國貨運工會“貨物連帶本部”于6月7日起實施無限期罷工,該組織代表的是韓國大型貨車司機的利益。此次罷工的目的是在國際油價暴漲的情況下提升運費,同時延長前總統文在寅政府時期推出的旨在保障貨車司機權益、設置最低運費的“安全運輸制”的政策時限。韓國政府和企業最初以增加成本為由拒絕延長該制度,但迫于罷工對韓國經濟的巨大傷害,最終在延長“安全運輸制”上做出讓步,貨運司機也于6月15日正式返回工作崗位。
然而,韓國貨運司機罷工給韓國經濟帶來的后遺癥并沒有完全消除,罷工期間汽車、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生產幾乎陷入停滯。根據產業通商資源部的統計數據,6月7日至6月12日,韓國汽車、鋼鐵、石化、水泥等主要行業的生產、出貨、出口損失達1.5868萬億韓元。受此次罷工影響,韓國6月份的出口僅同比增長5.4%,這是近16個月來韓國出口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
在此次罷工中,韓國汽車整車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大。一方面生產整車必需的零部件無法正常運抵,另一方面生產出的整車因無法運出而無處停放。僅現代汽車蔚山工廠一處,每日平均產能就下降300余輛,整體減產超過2000輛。
與此同時,韓國車企還遭受車用半導體供應不足的掣肘。目前,韓國熱門款混動版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在預訂后一般需等待12個月至18個月才能提車,受6月份貨運司機罷工以及8月份可能發生的汽車工人工會罷工的影響,提車時間可能進一步延長。
受供應鏈的內憂拖累,韓國五家車企6月份本土銷售僅12萬余輛,同比減少10.1%。而上半年的本土銷量也僅有66.89萬輛,創2009年以來的新低。
隨著全球供應鏈危機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疊加影響,一部分韓國企業今年業績正步入下滑通道。據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近期發布的數據,在今年1月初發布年度營業利潤市場預測值的182家韓國上市公司中,有109家下調了相關盈利數據,占比高達59.9%。分析認為,俄烏沖突引發的原材料價格暴漲以及供應鏈動蕩,使得生產、消費、投資等經濟行為萎縮,最終導致了這一結果。面對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壓力,韓國企業正在大幅減少設備投資。據韓國銀行(央行)透露,韓國今年一季度的設備投資環比減少3.9%。這是自2019年一季度環比減少8.3%后3年來的最低值。
盡管全球供應鏈問題和油價上漲使半導體、航空、海運、煉油等行業享受到“超級繁榮”,業績增幅較大,但大部分專家分析認為,全球供應鏈危機、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受阻“三重苦難”帶來的影響不會局限于特定行業。有人指出,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存儲器半導體企業如果遭遇手機、服務器需求萎縮,也無法保證下半年的業績。
另外,韓元對美元匯率的貶值也不會對出口企業起到有利作用。通常,如果韓元貶值,韓國企業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就會提升,并帶動韓國出口增長。但是,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暴漲帶來的成本負擔抵消了這一紅利,加之韓國企業接連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因此韓元貶值效果并不像過去那樣明顯。韓國6月份出口的低增幅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應對目前的困難局面,韓國政府決定,將今年對中小型和中型骨干出口企業的貿易貸款規模從原定的261.3萬億韓元增至301.3萬億韓元;致力于拓展歐洲、東南亞等市場,挖掘和培養環保、高新材料和零部件及裝備等新出口產品;改善工時制度緩解出口企業人力緊缺問題;完善簽證制度,以吸引更多外籍勞務人員。 (經濟日報駐首爾記者 楊 明)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