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焦點:什么是“數字素養”?
近日,國家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數字素養再次成為社會廣泛議論的焦點。
《工作要點》明確,到2022年底,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系統推進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數字資源供給更加豐富,全民終身數字學習體系初步構建,勞動者數字工作能力加快提升,人民群眾數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數字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數字安全防護屏障更加堅固,數字社會法治道德水平持續提高,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什么是數字素養?根據國家網信辦的定義,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指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具體來看,數字素養包括: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數字社會責任。其中,數字意識包括:內化的數字敏感性、數字的真偽和價值,主動發現和利用真實的、準確的數字的動機,在協同學習和工作中分享真實、科學、有效的數據,主動維護數據的安全。
計算思維包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主動抽象問題、分解問題、構造解決問題的模型和算法,善用迭代和優化,并形成高效解決同類問題的范式。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包括: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利用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廣泛的數字化工具和泛在的數字化平臺,開展探索和創新。它要求不僅將數字化資源、工具和平臺用來提升學習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感,還要將它們作為探索和創新的基礎,不斷養成探索和創新的思維習慣與工作習慣,確立探索和創新的目標、設計探索和創新的路線、完成實踐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交流探索和創新的成果,從而逐步形成探索和創新的意識,積累探索和創新的動力,儲備探索和創新的能力,同時也形成團隊精神。
數字社會責任包括: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遵循數字倫理規范。在數字環境中,保持對國家的熱愛、對法律的敬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科學的追求和熱愛,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在各種數字場景中不傷害他人和社會,積極維護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秩序和生態。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8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超過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成為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與此同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魏志奇表示,我國網民仍面臨數字意識不強、數字產權保護不夠、普通勞動者的數字技能不高等短板,不同社會群體在獲取、處理、創造數字資源等方面的能力差距較大。
今天,人們越來越多地獨自面對各種電子屏幕和數字界面,每個人的注意力和行為數據也成為數字技術持續獲取的目標。這一趨勢不僅產生了隱私保護、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與陷阱等問題,還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戲與短視頻成癮等心理與行為失調。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段偉文認為,對于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個體而言,數字素養意味著如何更好地面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數字化。
改變的關鍵,在于個體能夠在數字生活實踐中反思數字技術對人的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學會自我調適、適度節制,讓自己掌握信息獲取和遨游數字世界的主動權,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沒,甚至沉溺于數字娛樂不能自拔。要讓數字娛樂和虛擬生活成為現實生活的補充,進而借助虛擬生活改善現實生活的質量,讓數字技術服務于現實所需。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