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簡訊:極端天氣頻發原因何在 全球氣候變暖是幕后“元兇”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持續引發關注,全球氣候變暖正是幕后“元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象防災減災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持續加強全社會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和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目前,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
近日,全國各地進入“燒烤”模式。同時,北方也進入防汛關鍵期。極端天氣持續引發關注,全球氣候變暖正是幕后“元兇”。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最近50年來,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還導致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頻發、廣發、強發和并發的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主任陸波表示,以極端高溫事件為例,目前極端高溫發生的頻率是工業化之前的4.8倍;同時,氣候變暖還將導致大氣中水分含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提高了極端強降水事件出現的概率。
極端天氣頻繁來襲,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造成嚴重威脅。2006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連續發布《全球風險報告》。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從最近幾年和未來十年全球風險的出現頻率和影響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極端天氣”持續列為近5年榜單第一位。現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將持續,氣候變化影響和極端天氣風險的廣度深度預計會進一步擴大。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報告也顯示,過去50年,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災害損失增加7倍多。
陸波舉例說,由于氣溫升高、日較差降低,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能損害農作物體內蛋白質含量,對糧食產量和品質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還將通過影響糧食生產格局、存貯方式、運輸成本和消費等環節妨礙全球糧食貿易,增加糧食安全風險。全球變暖還會引起緩發性海洋災害,出現海洋酸化現象,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引發海洋生態安全挑戰。氣候的不穩定性也使得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升高,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健康。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在政策體系方面,多部門行業都發布了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和要求納入氣象、農業、水利、海洋、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文件。一批重點工程發揮效益,氣候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穩步開展,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提升。
在國內治理方面,我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碳減排取得了顯著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26.2%,相當于少用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9.4億噸。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象防災減災面臨新的需求和挑戰,需要持續加強全社會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和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研究員廖要明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天氣機理、氣候規律、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發生機理等基礎研究,突破災害性天氣預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強化氣候變暖背景下對我國旱澇災害和社會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研究,建立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化氣象業務體系,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中充分考慮氣象風險和氣候承載力,加快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海綿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增強社會經濟系統韌性。加強重點區域和行業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完善與交通、電力、水務等部門的氣象災害響應聯動機制,提升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同時,打通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