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訊:新華全媒+丨青海阿言麥村:焜鍋饃饃背后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華社西寧8月6日電(記者央秀達珍、周盛盛)2日一大早,卓依拉毛帶著提前做好的焜鍋饃饃來到村里的小廣場,參加阿言麥村一年一度的焜鍋饃饃烘烤技能評比大賽。看著大家制作的麥香撲鼻、色澤艷麗的焜鍋饃饃,做了30年饃饃的她略微有些緊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阿言麥村家家戶戶有做焜鍋饃饃的傳統,村里婦女精心制作和烘烤的焜鍋饃饃遠近聞名。作為青海特色美食,焜鍋饃饃選用當地面粉、菜籽油,用金屬焜鍋烤制而成,吃起來外脆內軟、香氣撲鼻,因此備受當地群眾喜愛。但當初村里打算經營焜鍋饃饃時,并不順利。
“我們平時吃的饃饃,還能賣到城里去?”一開始,時任村支部書記完么先說出村里打算發展焜鍋饃饃時,村民們議論紛紛。“掙不上錢”“太辛苦了”“找不上銷路怎么辦”……從小跟奶奶學做饃饃的卓依拉毛也不信。
(資料圖)
“城里人喜歡無添加的東西。”“做饃饃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里就能掙錢。”“我們會想辦法找銷路,你們不用擔心。”……為讓村民們參與進來,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
這是8月2日卓依拉毛為阿言麥村焜鍋饃饃烘烤技能評比大賽準備的饃饃。新華社記者 央秀達珍 攝
“如何讓村民主動參與?”駐村第一書記楊培宏說,村干部先從制作工具鐵鍋入手,幾經輾轉,找到甘肅一家專門定制鐵鍋的廠家購買200個鐵鍋,然后舉辦了一場焜鍋饃饃烘烤技能評比大賽。
經過數十天練習,49名制作焜鍋饃饃的婦女經過層層比拼,包括卓依拉毛在內的9名選手脫穎而出。他們每人領到10個鐵鍋,成為村上發展焜鍋饃饃的第一批帶頭人。
讓村民沒想到的是,村里制作的焜鍋饃饃供不應求。“經常有顧客提前好幾天打電話預定,還有很多人專程開車來村里,守在家門口等著饃饃熟了帶走。”卓依拉毛說。
“我每天做30至40個饃饃,一個月能有4000元收入。”卓依拉毛說,沒做饃饃前,她在縣城打工,現在憑著手藝在家就能掙錢,心里很踏實,感覺日子有奔頭。
其他村民看到做焜鍋饃饃在家就能掙錢,也陸續加入。但有些人手藝差些,做的饃饃味道或賣相不好,這讓村干部犯了愁。“這會影響我們的品牌形象。”村干部立即想辦法,請村里的能人手把手教學,也讓專業面點師在產品美觀、技能提升等方面予以幫扶。
為了保障焜鍋饃饃品質,村里要求大家制作饃饃必須選用當地面粉、菜籽油和傳統工藝加工。村干部們不僅在取貨前進行認真篩選,還建立了“可追溯體系”。“當初定制鐵鍋時,我們就在鍋底印有數字編號,一旦發現饃饃有質量問題,通過編號就能找出是誰家制作的。”楊培宏說。
“001、003、006、009都成了響當當的‘名饃’編號。”楊培宏介紹,如今,阿言麥村的焜鍋饃饃已小有名氣,還有一些銷往北京、四川、福建等地。據統計,阿言麥村饃饃制作能手從2019年的2戶7人增加到2022年的20戶67人,并帶動周邊群眾60戶210人。
“卓依拉毛獲得‘能工巧匠’榮譽稱號。”村廣場的喇叭里,主持人播報比賽結果。緊張的卓依拉毛終于松了一口氣,她笑著說:“奶奶教的手藝肯定好!”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