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時看!專家為您剖析不運動的危害
本報昨日刊發的《借口多多 中青年健身意識淡薄》一文,引發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很多市民尤其是中青年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忽視了運動健身,更忽視了身體某些方面的健康預警。記者近日走訪本市中醫一附院骨傷科醫生、老年病專家以及心理咨詢師,請他們從不同角度剖析長期缺少運動可能給身體帶來的影響,以及懶得動、不愿動的原因。
報復性運動易致損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近日在中醫一附院骨傷科采訪時,在候診室看到不少患病的中青年人。正在候診的程女士告訴記者,她今年33歲,最近經常感覺坐骨神經痛,無法久坐,腰部也時不時隱隱作痛,所以不得不來醫院就診。骨傷科主任醫師張君濤告訴記者:“近些年,我們接診的像程女士這樣的中青年患者越來越多。他們的病灶主要集中在頸椎、腰椎、肩周、腱鞘等部位。究其原因,跟在辦公室久坐不動、長期使用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品有關。”
張君濤表示,不愛運動是大部分中青年人的一種生活常態,也是造成他們頸椎、腰椎等問題的原因之一。在接觸中青年患者時醫生發現,其中很多人都缺乏運動健身的意識和習慣,認為在辦公室或家里沒有運動的空間、器械,不方便運動。其實這些都是誤區,頸肩腰肘的運動并不需要多大的空間或多復雜的器械,只要每天堅持做一些有針對性的運動,就能發揮其康復效果。此外,還有些中青年人總說等自己有時間了或退休以后再運動健身,殊不知中青年階段沒有通過運動為健康打下良好基礎,步入老年以后身體更容易出現問題。有些人甚至還沒等到年老就患上了慢性病,發病后即使加強鍛煉也只能達到緩解的效果。而且到了老年,人體的很多器官、組織、機能都已經開始退化,運動受到限制,健身的效果有限。
張君濤還提到,有一類中青年人平時不愛運動,偶然受到外界影響或刺激,心血來潮突然進行報復性運動。他們平時并沒有形成運動習慣,卻一動起來就“玩兒命”,就極易造成運動損傷。最近一段時間,網上一些運動視頻特別火爆,引起一些中青年群體的追捧。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長時間缺乏運動,下肢肌肉力量不足,關節穩定性變差,加之沒有做好熱身運動,運動強度一下子大起來,就容易造成肌肉拉傷,嚴重的還會損傷韌帶、扭傷關節。
老年病盯上中青年人
長期不運動還有哪些危害呢?中醫一附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學政表示,長期不運動,首先是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心肺功能也會逐漸變差,久而久之在日常生活中輕微勞動也會氣喘吁吁,發生心悸不適。人體長期缺乏運動,會使組織器官機能下降,可引起基礎肌肉萎縮和呼吸循環功能低下,使頸部、腹部、腰背部及大腿部的肌肉力量降低,引起肩痛、腰痛、膝關節痛等癥狀。
劉學政告訴記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等過去被視為老年病的疾病,現在越來越年輕化。“這些患老年病的中青年人往往有共同特點——日常比較‘宅’,不愛運動,喜歡吃甜食、外賣,總覺得自己年輕身體就好。”
張君濤表示,現在的中青年人,尤其是“白領”,不僅很少運動,就連曬太陽的時間都減少了很多。他們出門就開車,上班坐進辦公室,下班回家后也很少外出,加上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不合理,一些女性為了保持身材選擇節食,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開始出現骨質疏松。
克服心理惰性動起來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玥表示,中青年人經常為不運動找理由,下班后經常癱坐在沙發上,其實這都是心理惰性在作祟。上班的時候,人們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在辦公室、休息室里做些舒緩的健身操;在家的時候,可以在看電視的同時,在沙發上、床上做些簡單的運動。
陳玥說:“沒有時間、缺乏場地,都是為不想運動的心理惰性找借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運動的好處很多,像對于抑郁癥患者的治療建議也會包括運動這一項。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使身體釋放內啡肽,使人獲得積極、幸福的感覺。運動可以調節重要的神經遞質,包括人們熟知的多巴胺,幫助人感覺更好。中青年人只要動起來,對健康都是有好處的。”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