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訊:「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生產建設兵團開創維穩戍邊新局面
炎熱的火焰山下,第十二師二二一團種植的葡萄掛滿枝頭;曾經的戈壁灘上,第八師一四三團的棉田鋪展千里,田成方、橫成排、縱成行;廣袤的大漠邊緣,第三師四十四團棗樹成林,枝繁葉茂……
(資料圖)
盛夏時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布于天山南北的師市、團場、連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現代農業是兵團的傳統優勢,也是亮麗名片;工業和服務業歷經十年蛻變,如今結構更優、質量更高、后勁更足;兵團城鎮建設聚人才、興產業,一座座“年輕的城”煥發嶄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發揮作為安邊固疆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示范區的功能和作用,持續推進深化改革,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兵地融合開創新局面,奮筆書寫維穩戍邊新篇章。
推進農業機械化
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經過10年發展,這一優勢更加穩固。在兵團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從初春耕地播種,到夏日田間管理,再到秋日豐收歸倉,機械化讓人們實現輕松種地。
“初春播種時,在田里散步就能把棉花種了。”第二師鐵門關市二十九團十六連職工劉偉說。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精準定位下,鋪設地膜和滴灌帶、精量播種等環節一氣呵成。“過去棉花成熟后得靠人工采摘,大家都要下地干活。現在靠機械,100畝棉花三四個小時就能采完。”
夏日里,第八師石河子市一四八團一連職工周付其在泵房點擊鼠標就給地澆了水。“過去種地最怕澆水、打埂子、修毛渠,都是體力活,一家最多種二十幾畝地。現在種地不用下地了。”周付其等人種的千畝棉花地已完成自動化滴灌系統升級。
種地越來越輕松得益于兵團持續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各師市不斷夯實農業機械化產業基礎。第六師五家渠市、第八師石河子市、第一師阿拉爾市等地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棉花產業耕種收農機生產體系。
第十三師新星市通過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措施,補齊棉花、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中的短板。如今,各類農機保有量逾2100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
第六師五家渠市引進培育的新疆天鵝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從運行程序、液壓電器元件、采頭摘錠等入手,經過10多年潛心鉆研,生產的三行、六行國產打包式采棉機受到棉農歡迎。
隨著農業科技快速推廣應用,兵團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整地、播種、植保、收獲全程機械化賦能。目前,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95.3%,棉花機采率達94.2%,兵團棉花在機械化、規模化、節水灌溉、科技支撐等方面保持了較高水平。
建設幸福新城鎮
入夜時分,位于第十三師火箭農場的前進大道商業片區十分熱鬧。宋師傅香辣蟹店今年4月初開始營業,店長曹建華告訴記者:“沒想到把分店開到前進大道商業片區生意這么好,一天營業額能達1萬元左右。”住在附近的居民陳燕說:“幾年前這里還是土路,誰能想到現在成了繁華商圈。”
火箭農場湘江路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彥斌介紹,近年來,通過在前進大道建設精品小區、暢通交通、完善綠化及修建大量停車場等舉措吸引商家入駐。統計顯示,火箭農場地區生產總值居十三師之首,團場城鎮化率高于95%。火箭農場黨委書記、政委王學斌表示,“十四五”期間火箭農場將緊緊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城區定位,打造兵團特色城鎮。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60余年來,兵團人在沙漠邊緣、戈壁荒灘筑起一座座城鎮、建起一片片綠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不斷推動城鎮化建設,一座座“幸福城鎮”坐落在天山南北。
作為兵團第一座城市,第八師石河子市地處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多年來,第八師石河子市堅持以城鎮化建設為主線,以重點鎮、示范鎮、示范中心連隊建設為突破口,以保障性住房建設為抓手,不斷縮小城市、團場面貌差距。
第八師石河子市大力推進標準化、規范化、數字化城鎮管理,進一步加快連隊轉型發展,對103個原連隊居住區實施改建,促進轉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1億元,建設了5310套保障性住房,完成了15個村4370戶的城中村(棚戶區)改造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第八師石河子市將市區老舊小區按照綜合改建、專項提升、商業再開發等模式分類,統籌制訂整體實施方案,惠及16.7萬戶居民。
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將城鎮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心城區65條主次干道及支路、可克達拉大橋相繼建成,交通網越織越密;33個民生服務類項目建成啟用,825家市場主體入駐城市,4個商業街區開街運營,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和承載能力大幅提升。去年,該師市城鎮、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2萬元和2.58萬元。
今年4月份,第十三師新星市舉行紅星一場二道湖鎮、紅星四場駱驛鎮、黃田農場黃田鎮建鎮揭牌儀式,標志著新星市“場鎮合一”邁上新臺階,兵團城鎮布局進一步完善。
今年78歲的黃田鎮居民李新年告訴記者,黃田農場過去是戈壁荒灘,現在是萬畝良田,城鎮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我的退休金一個月5000多元,看病、生活都方便,日子過得很幸福。”
堅持兵地一盤棋
日落時分,頭屯河谷森林公園河水清澈,市民們在園內散步、健身。飄帶橋上燈光亮起,不時有人拍照打卡。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垃圾遍地的干河灘,如今已成為“網紅地”。
長達190公里的頭屯河發源于天山山脈中部,途經新疆烏魯木齊市、昌吉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和第六師。過去,這里因缺乏有效治理垃圾遍布,是周邊群眾口中的“頭疼河”。
201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啟動實施頭屯河生態整治工程,兵團第十二師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先后啟動河谷兩岸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兵地雙方協同治理,頭屯河變身為“幸福河”。
兵地一盤棋,融合共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地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兵地雙方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教育醫療等領域廣泛開展交流合作,各族群眾共享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
今年5月份,由兵團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第三師四十六團至艾力西湖鎮公路建成通車,成為連接兵團四十六團永興鎮、莎車縣艾力西湖鎮、五十四團興安鎮的重要通道。
這段公路上的葉爾羌河特大橋,是該區域內唯一的交通橋。以前想去河對岸的居民要繞行30多公里,現在開車只要幾分鐘就能到達對岸,兩岸居民出行更方便,聯絡更緊密。
近年來,兵地持續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新形式、新載體,推進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組織各學校與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各學校開展校際結對幫扶、開展兵地學校“教育教學、文化建設、教研互動”交流活動,力促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此外,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與阿克蘇地區聯合舉行兵地文藝創作交流活動,推進文藝展演、文藝進基層等,滿足兵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十四師通過深化與地方產業、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方位交流,建立了兵地互學共建機制,形成兵地經濟融合發展、文化交融共建、民族團結共創的良好局面。
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與新疆和田墨玉縣七鄉三鎮穿插接壤,為了讓地方群眾盡快掌握先進種植技術,四十七團邀請第十二師農科所定期派駐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對此,墨玉縣喀爾賽鎮永安村農民圖爾蓀巴克·圖蓀買買提深有體會。2015年,他來到四十七團八連承包大棚,由于不了解大棚作物種植特點虧了錢。經過兵團技術人員培訓后,圖爾蓀巴克·圖蓀買買提的種植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如今已承包6座大棚,年收入5萬元以上。“團場大力幫扶我們,兵團技術人員還幫我們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我一定好好干,讓日子越來越紅火。”(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 耿丹丹 馬呈忠)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