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點:「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馬莊村:恢復綠水青山 小香包“繡”出大產業
“我是2008年嫁到馬莊的。印象中那時候天空是灰色的。自從轉型發展后,馬莊生態環境改善了,天空變成了藍色,綠樹成蔭,道路干凈。香包產業也讓大家的口袋鼓了起來。”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負責人厲慧卿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
馬莊村位于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畔,這里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采煤村”。因煤而興的賈汪區,2011年被列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在此之前,這里有著長達130年的煤炭開采歷史。由于長期采煤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13.23萬畝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的生態欠賬,成為了賈汪區轉型發展之路上必須妥善解決的難題。
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賈汪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再造,探索出了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了解,賈汪區先后實施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個,治理面積6.92萬畝;通過持續“向荒山進軍”,累計完成綠化造林13.2萬畝、荒山綠化2.7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2.3%,比2011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通過實施“引運潤城”工程,開挖、疏通河道144條306公里,全面打通城市水循環,重現了綠水繞城、人水相親的“泉城”風采。賈汪區目前已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鳳鳴海4個4A級景區,實現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身。
圖為潘安湖景色。(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作為徐州曾經最大的采煤塌陷區,潘安湖如今已是“湖闊景美、游人如織”的生態公園。湖畔的馬莊村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據馬莊村黨委書記毛飛介紹,按照“南有周莊,北有馬莊”的定位,馬莊村圍繞文化、田園、生態、水韻、宜居五個方面,實施了民居外立面改造、環村水系景觀建設、公共配套設施提升等工程。2019年,馬莊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整個村莊現在就像花園一樣。”毛飛表示,依托潘安湖濕地公園,馬莊村正在推進文旅、農旅深度融合,而香包產業則是其中的關鍵。
就在厲慧卿嫁到馬莊的那一年,“徐州香包”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當時的厲慧卿沒有想到,此后她會和小小的香包結下不解之緣。
圖為馬莊村生產的香包。(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以前我在家里收入幾乎為零。村里的香包產業發展起來以后,現在我們家人均年收入能到4萬元。我既能在家里照顧孩子,還能多賺錢,一舉多得。”厲慧卿告訴記者,她的師父王秀英奶奶是省級非遺傳承人,如今她自己也成為了區級非遺傳承人。
近年來,馬莊村錨定“徐州香包”精準發力,將這一特色產業逐漸做強做優。據了解,2021年馬莊村香包銷售額達到8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500余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香包品種也從原來的較為單一拓展到了80余個。香包產業不僅帶動解決了周邊3000多人的就業,也讓大量的遠方游客慕名而來。
圖為85歲的王慶榮奶奶在制作香包。(中國經濟網記者鄧浩/攝)
“以前是大家來馬莊買香包,現在我們不斷拓展線上銷售渠道,變成了大家見到香包來馬莊。”毛飛笑著對記者說,下一步馬莊村準備借助“元宇宙”來銷售香包,還會在香包上繡上二維碼,并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地進行推廣。
產業興旺了,馬莊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除了“馬莊升旗”“馬莊樂團”等已堅持了30多年的六大工作外,馬莊文化大集等眾多文旅項目也將陸續推出,為馬莊村推進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我們不能光用嘴講生活好。大家賺到錢,口袋鼓了,才能真的認為生活好。物質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會越來越好。”厲慧卿向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網記者鄧浩 張相成)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