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播報】裝點城市縫隙,可多點“氛圍感”
那些被忽視的,或許正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當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不斷分割城市空間,連通不同區域的地下通道就成為縫合這些空間的線。我們該如何穿針引線,才能讓每個城市關節協調運轉,激發更強大的街區活力呢?
記者:有人認為,地下人行通道以解決交通功能為主,不需要進行其他功能的豐富和升級,您怎么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商謙(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主任):地下步行通道的功能是根據城市需求不斷變化的。其最原始的功能是橫向連接不同的街區,以應對現代城市規劃中的公共空間割裂問題,對城市空間進行“縫合”。而在這之后,地下步道開始有了延續地下不同功能空間的縱向延伸,再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與城市地下交通樞紐、商業區、辦公區等互連互通的地下綜合體甚至地下城。
今天,空間設計與人文理念日益交融,地下步道從單純的過街通道演變為城市的過渡及整合空間是必然趨勢。作為在城市中易被設計者和使用者忽視的公共空間,它們既可以融入、縫合城市空間,也可以承載人們的各種活動,是城市空間精細化、高品質化發展的需求之一。
記者:據您的觀察,我國的大型城市在地下步行通道的設計和使用上存在哪些共性問題?
商謙: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地下通道的建設、運營缺乏整體性。很多地下通道依然是孤立存在的,沒有與其他的城市空間連通,形成整體的地下步行交通網絡,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其發展、運營的可能性。
二是地下步行通道本身的建筑空間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地下空間本身往往不具備向外開敞的條件,較難與外界的光線和空氣進行連通。且人們在地下空間的方向感非常弱,容易迷失方向,這些都容易給使用者帶來不適。因此,如果通道過長又缺少節奏變化,就會給人帶來較強的負面心理感受。
記者:在空間設計上,有哪些優質案例可以供我們參考?
商謙:無論是交通屬性凸顯的通道,還是公共活動行為屬性突出的通道,都有機會因地制宜,通過設計提升空間品質。
實際上,只要在設計中找回缺失的空間要素,創造有變化的節點、有強烈感受的地標、有特色的區域,就能打破長尺度獨立空間帶來的負面感受。例如:新加坡地鐵站通道的文化元素、美國國家美術館連接通道的金屬板、英國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通道的LED屏、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地鐵通道藝術繪畫、加拿大蒙特利爾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網絡等,都能給地下步行通道設計帶來不少啟發。
另外,地下步行通道的出入口也特別值得注意。出入口是吸引人們使用地下空間的重要一環,比如說下沉廣場、大緩坡、設計獨特的樓梯等,通過建筑學手段的巧妙引導,可以讓人們不知不覺走到地下。還可以利用地上的突出物,如玻璃盒子、雕塑等,形成視覺焦點,提示你這里有很精彩的地下空間。
記者:在未來地下步行通道的空間品質提升上,您有哪些建議?
商謙:首先,與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起步較晚,盡管部分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正在初步形成,但在整體性和具體操作層面還存在很大的空間。
以新加坡為例,在政府主導與商業參與的合力下,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統籌程度更高,地上地下的空間整合性更強,針對城市不同地區的重要節點,還有詳細的設計導則。
其次,通過增加繪畫等要素改變地下通道內的界面,將常規的建筑元素轉換成繪畫、雕塑等藝術元素,也能為展現城市文化與魅力加分。
另外,還可以通過音樂來改善地下通道內的氣氛。例如紐約就成立了地鐵音樂協會,在地鐵樞紐站設立表演點,對表演時間、長度和節目會提前制訂計劃。這些表演在回聲大、混響強的空間通道中都能恰好成為一種在場性的時空體驗。
最后,地下步行通道通常會有一些自發性的活動,例如滑板、輪滑、涂鴉、舞蹈、市集等,我們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給予積極的引導,讓地下通道自然生長出其獨特性。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