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文:「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一條河的新生——馮家江以治水促發展
(記者 梁木) 西接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銀灘,東鄰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廣西北海市馮家江流域的水環境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馮家江治理項目是全國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以“治污、生態、為民”為指導思想,改善馮家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從而保護銀灘、保護紅樹林,提升北海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環境。經過兩年的治理,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的面貌煥然一新,曾經被污染的濕地生態重煥生機。
(相關資料圖)
圖為如今的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 中國經濟網梁木攝
污水直排、養殖污染、淤泥沉積曾經是導致馮家江水質惡化的主要污染來源。
據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友義介紹,馮家江片區沿線共有363個排污口,蝦塘養殖面積近2000畝,養豬場24個,每天排入馮家江的污水有4.5萬噸,相當于24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這么大的沖擊量,會直接對紅樹林的動植物造成惡劣影響,造成生態危機。”杜友義說到。
對癥下藥,治理項目以五大舉措開展污水治理。首先,項目埋設30公里截污管線,攔截收集污水,從源頭上阻斷污水入江。此外,項目還展開內源治理,清除污染嚴重的淤泥,拆除硬質河壩,暢通水系;建設活水循環系統,以新建的大冠沙再生水廠處理截流的污水,將優質的再生水回輸到上游,補充河道生態需水,提高河流自凈能力;開展海綿建設,設置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綠地、雨水調蓄凈化塘等海綿設施,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引進智慧水務系統,沿線安裝監控、水質檢測系統,實時監控水質,實現廠網河園一體化聯通聯動。
圖為曾經的蝦塘轉化為水塘。蝦塘底部與四周有防滲水薄膜與水泥,產生的污水無法循環,只能排江。經過退塘還濕轉化為濕地。 中國經濟網梁木攝
治沉疴,起新生。馮家江針對渠、庫、江、灘、植被五大系統開展生態修復。兩岸的違章建筑被植被構建的污染過濾帶所取代;曾經的坑塘部分經歷破梗整合,成為了鳥類棲息的綠洲,其他的坑塘通過退塘還濕、退塘還林、退塘還灘,為紅樹生長創造良好環境;疏浚潮溝、修復灘涂,為生物遷徙打開一條生態通廊;基于咸淡水區域的統籌,擇優選取樹種草種,并自主培育耐鹽堿植物。
苦心終不負。經過治理的馮家江,現在每年可消減主要污染物約1366噸,減少河水排放1650噸,徹底消除了沿線的污染源,長期處于劣五類水質的馮家江實現優于準四類地表水的標準。
治理與修復,大自然會給出回應。如今的馮家江,鳥類由2017年的136種增加到約195種,并多次監測到世界級極危鳥類勺嘴鷸及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底棲生物由2017年的66種增加到約206種,入海口處還發現了中華鱟、綠海龜等海洋珍稀動物。
有賴于馮家江的保護,銀灘海浪金沙、游人如織,紅樹林紅樹連片、白鷺齊飛,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名片被擦亮,北海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生態保護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顯現,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