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專家文章:英國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四大教訓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6日刊登題為《英國自己造成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的四個教訓》的文章,作者是英國勞雷薩咨詢公司合伙人尼古拉斯·斯皮羅。全文摘編如下:
(資料圖)
英國財政大臣夸西·克沃滕9月23日發表了事關“迷你預算”的聲明,給金融界造成重大沖擊。
克沃滕公布了一項涉及450億英鎊(約合515億美元)的無資金支持減稅計劃,在那之前還宣布計劃在未來6個月里為控制家庭和企業能源支出而撥款680億美元。此舉給市場造成不小驚嚇,以至于英國國債收益率出現數十年來的最大漲幅。
莉茲·特拉斯首相領導的英國政府在財政方面的輕率還導致英鎊對美元匯率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放大沖擊的是,有人披露,為數百萬人管理儲蓄的英國養老基金面臨破產風險。為恢復穩定,英格蘭銀行被迫出臺一項規模達650億英鎊的債券購買計劃。
養老基金所謂的負債驅動投資策略是一種晦澀難懂的風險管理戰略。按照這一策略,基金利用衍生品合約來管理自己的資產,以確保自己能夠應付未來的債務。但在英國國債收益率突然飆升時,這一策略適得其反。養老基金被迫拋售大量債券,用所得現金來應對抵押品催繳的要求,這又進一步推高了收益率。
英國的金融危機已嚴重破壞政府的信譽,給抵押貸款機構和借款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誠然,英國市場的混亂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國內的脆弱性,但這場危機也給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教訓。
首先,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的那句格言——“只有當潮水退去時,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此刻聽起來尤其正確。由于美聯儲加息步伐變快,同時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活動自2020年6月以來首次出現收縮,現在可不是決策者不負責任、引發混亂或制造意外的時候。
世界形勢從通脹疲軟和各國央行采取超寬松貨幣政策急劇轉向物價飆升和借貸成本迅速上升,這導致市場對各種風險變得更加敏感。
英國因為巨額經常賬戶赤字面臨較大風險,其他國家和地區則容易受到審查力度加大的打擊。考慮到歐元區金融碎片化的跡象再次出現,債臺高筑的南歐經濟體(尤其是意大利)已陷入危險。
全球決策者面臨的深層問題——他們需要同時應對通脹、金融動蕩和衰退威脅——正在考驗“游泳者”的適應能力,哪怕是“穿著最得體的游泳者”。
其次,養老基金成為英國系統性風險的源頭一事表明,即使是本應安全的資產也可能引發危機。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為金融系統中人人皆知的危險感到煩惱,比如垃圾級企業債。但現在大家應該清楚地知道,讓投資者措手不及并造成最嚴重損失的恰恰是像養老基金這樣的隱患。下一次大危機幾乎肯定會源自市場中很少有人關注或人們普遍認為安全的某個角落。借用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話來說就是,構成最大威脅的是“未知的未知”。
第三,英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動蕩凸顯了住房市場在借貸成本上升之際的脆弱性。英國兩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平均利率已經超過6%,而克沃滕發表預算講話時這一利率為4.7%。
在英國房地產市場上,家庭負債水平較高,并且可變利率抵押貸款或很快需要續約的抵押貸款占比較高,這導致該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最大。在房價今年急劇下跌的澳大利亞,鑒于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占比很高,債券市場一旦崩潰,后果將慘不忍睹。
第四,新興市場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分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英鎊匯率劇烈波動,支撐英國信用度的機制遭到削弱,以及英國嚴重依賴外國人為其對外赤字提供資金,這些特征都與陷入危險的新興市場類似。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的脆弱性變得更加明顯。一些發展中經濟體的風險被錯誤評估,令投資者措手不及的反而是歐洲和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動蕩,這迫使人們重新評估發達市場。
英國的危機源自本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而金融環境的巨大變化加劇了這場危機。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