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老人性格突變可能是不“抑”的抑郁
【資料圖】
武漢晚報訊(記者毛茵)“我的父母總是蠻不講理,天天跟我鬧別扭。”“我家老人還是知識分子,居然變得動不動罵人。”……武漢市武東醫院心理康復科丁迎博士表示,實際上,老人并不總是平靜快樂的,他們的情緒問題往往表現為不“抑”的抑郁,這更值得關注。
丁迎分析,老人看似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一方面因為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缺乏對生活的掌控感而產生的憤怒情緒;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沒用,也怕子女覺得自己沒用。“父母無緣無故大發脾氣,或者對某件事情的消極反應超過了合理反應,子女要引起重視。”
心理治療師李娜發現醫院有個“常客”劉先生,以前是某工廠的領導,工作就是他的一切,退休后和同事很少來往,親戚之間走動也越來越少,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慢慢地,他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意思,開始足不出戶,整天唉聲嘆氣,情緒煩躁,睡眠也越來越差,經常跟子女抱怨身體這里不舒服那里有毛病,三天兩頭看病。
李娜說,這是典型的離退休綜合征。老年人退休之后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交新的朋友圈子,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丁迎說,老年人會面臨許多特殊的問題:身體機能不可逆地衰退,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身患慢性病,吃藥煩瑣,飲食受限,同時康復無望;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和社會文化,感到被社會拋棄;忙碌一輩子,退休后感到自己沒有價值;相處了大半輩子的親人、朋友、愛人逐漸離世,生活越來越孤獨。“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上容易煩躁、焦慮、抑郁、恐懼等;而孤獨、衰老、慢性病、軀體化、收入、資源、社會等都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WHO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老年抑郁癥的患病率為5%—15%,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抑郁癥患病率保守估計為10%—15%,甚至某些估計范圍高達45%。我們認知中的抑郁癥,最常見的癥狀是持續心境低落、行動和思維遲緩、對什么都沒有興趣。丁迎說,老年抑郁的表現,往往沒有這么“抑”,其誘發病因、誘發因素較多,會涉及隨著年齡增長的生理生化的改變和患有慢性疾病相關,另外也跟兒女成家立業、家庭成員變故、空巢、退休、社交圈縮小、社會角色轉變、親朋好友離開的觸景生情、應激事件以及長期服用藥物等有關。他們常常表現為:覺得不舒服,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容易無緣無故發脾氣;坐臥不安,為了尋求安全感而做出旁人難以理解的事……
“老人很少表達自己心情不好,而是說自己身體不舒服、睡不好覺、消化不好,到處做檢查,甚至盲目吃一堆保健品,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精神上的需求。”丁迎說,實際上,人到老年,同樣也有這個階段的精神、心理需求。
子女關懷對緩解老年抑郁癥至關重要。每周給父母通電話、通視頻,給他們講講你的生活,聽他們講講他們的生活,支持他們用自己的愛好充實生活;看到天氣變化,多叮囑一句。他們肯定知道添衣、帶傘,但你的一句叮囑真的很溫暖;發現好吃的食物,順便給父母買一份。雖然父母嘴上說“別亂買東西”,但他們心里一定很甜。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