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通訊!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副院長鄧建明: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我們這些在一線從事生態環境教育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大顯身手,針對我國北方旱區脆弱生態系統持續開展了多年科研攻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我國旱區幅員遼闊,約占國土面積的53%,不僅是黃河流域生態屏障、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建設的重要區域,還承載著4億多人的生存發展。然而,該區域生態系統是全球最脆弱且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因此,旱區生態系統能否維系以及如何維系物種和功能多樣性及穩定性,既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大生態學問題。
針對這些重要科學問題,我帶領研究團隊歷時近10年,對我國旱區典型生態系統進行了大尺度野外調查,野外累計十幾萬公里的行程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等省份,收集了20000余份樣本。在此期間,我們每年6月至9月都要到野外采樣、測量數據和收集標本。
野外調查研究對象要有典型的氣候和環境,越是極端的生長環境,越是荒無人煙、無人類活動干擾的地方,對生態研究來說越有價值。因此,我們每次采樣觀察都得早上8點以前出發,在野外驅車幾百公里進行考察研究,通常晚上11點以后才能回到駐地。而且,干旱荒漠區夏季最高溫度能達到50攝氏度以上,團隊成員在完成年度野外考察實驗后,皮膚通常都曬得亮黃、黝黑,有的人甚至會蛻幾層皮。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近年來,我們團隊揭示了水分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物質能量代謝與分配規律,解析了植物相互作用與種群動態隨干旱梯度變化的規律,深入研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隨干旱梯度變化的規律及其轉變的調控機制。
這些研究不僅拓展了生態學理論基礎,還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國旱區的生態修復、生態管理與保護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依據。
目前,我們依托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生態學一流學科,初步建立了我國草地生物多樣性與物質能量循環監測網絡。依托該研究平臺,結合此前研究,我將帶領團隊持續深入研究我國草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維持機制、退化草地的生態修復技術,為我國生態學和草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及國家“大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整理)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