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如何可持續發展?專家:堅持公益屬性 社會化運營
住建部、民政部上個月底(10月31日)聯合發布通知,未來2年,要在全國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要求適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理發店、洗衣店、藥店、維修點、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其中,社區配建食堂引發了網友廣泛關注。
(資料圖)
“完整社區”試點 配建社區食堂引關注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街道居民活動中心的地下一樓,這家理想+云廚房就是一家社區食堂,為周邊居民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務。記者看到,中午不到11點,食堂里不同的菜品就已一字排開,附近居民陸續到店,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后,按照2.48元一兩、5兩起售的價格,稱重付費。
北京市民 肖冠禹、孟慶娟夫婦:方便,到這兒就吃,吃完了就走,省時間。菜也不貴,菜的樣數多。
記者發現,來這里吃飯的大多是周邊的居民,其中,70%左右是老年人,也不乏快遞小哥,以及附近的上班族。
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社區內不方便到店就餐的老人,他們還提供免費的送餐服務。每天中午,包括微信群點餐,還有附近的養老驛站、辦公大樓等,要送出幾百份盒飯。
北京市民 呂軍:我大概一星期最少訂餐三次,還不包括早餐。就是三四十塊錢,人家也給你送到家里,就特別方便老年人。我媽媽八十歲了,有高血壓跟糖尿病,在菜品的選擇上,我媽媽覺著很適合她。我覺得營養也全面,實惠、安全、衛生,食品我覺著可靠。
堅持公益屬性 探索多模式運營
在對北京社區食堂的采訪中記者發現,一方面,社區食堂因為方便實惠等特點,受到不少市民的歡迎,但也有市民出于自身習慣,以及對菜品安全、品質等方面考量,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由于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如何可持續運營,目前也在進行多種模式的探索。
北京市民 王超:社區建食堂,對于我們居民來講是一件好事,應該說絕大多數人都很歡迎,但是確實是眾口難調。可能老一代人,像我們這個年齡,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艱苦樸素過習慣了,可能就不愿意去外面買現成的,畢竟貴一些,自己做那成本低一點,這是生活習慣問題。
北京市民 韓長坤:我只能是選擇應急用,絕對不會是長期去吃。他用的輔料配料肯定是以經濟的利益為基礎的,他只會考慮口感,給別人的感覺吃著很好吃,可能就已經達到目的了。但是對于我們來說,不光是要口感,還要健康,如果自己在家里做的話,我能夠規避很多東西。
在采訪中,這家社區食堂負責人表示,面向社區全體居民,如何既滿足年輕人的口味,又滿足老年人少油少鹽、盡量軟爛的要求,確實有些眾口難調。
而除了如何滿足居民們的多樣化需求,對于企業來說,更多的還是要考慮運營的問題。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街道,目前一共有三家社區食堂。六合園南社區的這家,場地位于老舊小區改造后新建的立體停車場內,由小區物業對外招租,聘請餐飲企業運營。食堂運營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屬于民用水電,物業收的房租約為市場價的一半,運營一個月下來,已經能做到微利。
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 靳晶:我們的定位是微利可持續,初衷是公益,同時又有一定的市場,尊重一定的市場規律。現在沒有任何的補貼,我們現在初探政府沒有任何的補貼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它在市場上正常地存活下來。
和六合南里社區的社區食堂不同,理想+云廚房開在了小區外,店面的產權屬于街道,房租將按照市場價收取。從一年多的運營情況來看,每個月核算下來則是虧損居多,需要靠企業自身補貼維持。
理想+云廚房負責人 任萬舉:我還有三四個店面,商業的餐館,現在就是靠我別的店面掙的錢,來填補這邊。目前我們的困難就是能讓我們走一個民水民電,然后把房租能給我們免了是最好的。
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 靳晶:我們目前就是缺乏這么一個標準,我們特別希望政府能給我們相應的一個指導。如果有標準了,同時有定位以后,我們還是希望更多的餐飲企業加入進來,讓這個市場更靈活,讓這個市場更多的人參與到競爭,我覺得可能真正得實惠的才是咱們老百姓。
多地試點社區食堂 多種模式因地制宜
社區辦食堂其實并不是一件新鮮事,隨著我國老齡化發展的進程,為老齡化社區配備的養老食堂已在各地穩步推進。而目前很多地方也開始探索面向更多社區居民提供便利餐飲服務的社區食堂。
在浙江湖州德清阜溪街道的興山社區,為了打通便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當地結合浙江省“未來社區”的規劃布局,在社區內設置了一個150平方米的助餐服務點。就在上個月,這家幸福食堂,從最早只服務轄區內460多名老人的老年食堂,轉變為面向全體居民的社區食堂。在這里,老人由志愿者服務點餐,年輕人則可以選擇“電子點餐”。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興山社區居民 仲一:便宜,然后菜品也比較豐富又干凈,一餐只要五六元,如果到外面去吃可能要二十多元,一般是兩葷兩素的樣子,所以說的確很劃算。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阜溪街道社會事務管理辦主任 黃學武:我們的社區食堂由我們政府選址以及裝修,資金全部由我們街道承擔。現在由第三方來運營,自負盈虧。針對轄區內低保戶,以及高齡老人,盡量給他們提供免費的就餐服務。目前我們每個月各種開支大概是6.3萬元,但是我們的收入只有6.1萬元,再加上我們政府的小小的補助,目前只能達到持平。現在老年人就餐政府是有補助的,大概每年3萬元左右。
社區居民互助,愛心企業捐贈,移民搬遷點統一打造,目前,山東、貴州、重慶等地都在因地制宜,探索社區食堂的不同模式。
充分利用閑置場地 新建改建社區食堂
在山西太原,社區食堂最初是作為“十五分鐘”養老服務圈的內容,統一建設和運營標準,充分利用閑置場地,新建、改建,或者由連鎖餐飲企業輻射覆蓋。
老軍營街道的兩家社區食堂,一家由倒閉的老年餐廳改建,一家就由廢舊廠房改建,為附近老人、學生等所有居民提供一日三餐、半成品外賣,以及為社區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在太原,每家社區食堂每天都要推出至少兩種不高于8元的愛心餐,符合條件的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還可以申請享受政府每人每天2元的就餐補貼。運營一年多,經過多輪審核及第三方評價,改建的食堂,按照每平方米1600元的標準,獲得建設補貼,并按照第三方評價的不同等級獲得運營補貼和稅收優惠。
山西省太原市老軍營街道新南二社區食堂運營負責人 霍麗新:太原市民政局給我們打過來40多萬元社區食堂建設補貼。對我們來說是雪中送炭。下一步利用我們的這個非營業時間,要為我們的老人呢,開放活動的場所,同時為我們周邊學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場地。
目前,山西太原投入運營的社區食堂已經有175個,年內將總計建成300個,社區食堂總服務訂單達233萬單,日均服務約1萬人次。到2025年末,太原市共計劃建設500家社區食堂。
社區食堂應堅持公益屬性 社會化運營
社區食堂就建在家門口,既是便民服務工程,也豐富了餐飲業的結構。具備公益屬性的社區食堂如何可持續發展?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婁偉認為,社區食堂具有公益屬性,從招商開始,就應把公益作為重要考核標準,把好準入關,并持續拿出更為靈活的支持政策,但需要掌握力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 婁偉:政策方面的支持,稅收也好,其他方面也好,管理體制機制上面進行進一步相應的規范,進行相應的創新。社區食堂也不能完全靠政府的各方面大包大攬,你不能違反市場規律。
婁偉認為,餐飲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深的行業之一。發揮便民功能的社區食堂,也是對市場餐飲機構的補充。在探索相應政策扶持的同時,也應以社會化運營為主。同時,餐飲機構也應在菜品、服務及就餐體驗等方面練好內功。
(總臺央視記者 周培培 孟雨 馬巍 浙江臺 山西臺)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