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推薦:「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彝家新村展新顏——四川樂山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采訪記
11月24日,彝族新年之際,上午不到8點,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村民就穿著漂亮的彝族服飾,或走親訪友,或開門迎客。
茗新村曾名八縣村,由來自大小涼山8個縣的彝族群眾自發聚居而成,貧困問題一度困擾著該村。自2017年建村至今,該村的村容村貌、產業發展、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四川最“年輕”的行政村成為全省幸福美麗鄉村的縮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茗新村的實際,我們要在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讓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茗新村黨支部書記張俊林說。
(相關資料圖)
新居開啟新生活
赭紅色的羅曼瓦、金黃色的外墻,153棟彝家新居是茗新村的“臉面”,新居里一張張熱情的笑臉是茗新村發展變化最好的佐證。
“歡迎來參觀!我們一家住的這棟兩層小樓有客廳和6個臥室,還有單獨的衛生間和廚房。”村民四都以夫家的客廳里各式家具一應俱全。四都以夫告訴記者,搬新家時政府為每戶配備了基本家具,還給大家送來床鋪被褥,“除建房花了9000多元外,自己又花4000多元添置了一些家具,住進新房子就要過新生活”。
在記者的筆記本上,茗新村椒江太陽坪小學六年級學生吉木依伍一筆一畫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很喜歡現在的學校,它比以前的學校更漂亮。”吉木依伍說。
“小學的前身峨邊縣茶場小學是一所由臨時板房搭建的村級小學,條件十分艱苦。”椒江太陽坪小學副校長曲別比兵告訴記者,該小學是2019年8月啟動的東西部協作扶貧項目,由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多家企業捐建,共投入資金1500余萬元,教學設施完善,目前設有小學部9個班和幼兒園部3個班,有學生405名、教職工36人。
2019年,茗新村建成1.5公里通村組產業路、153棟新房,高質量退出貧困村序列;2020年,浙川(峨邊)東西部協作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成,近400名村民實現了就近務工;同年,椒江太陽坪小學、幼兒園相繼投用……茗新村一步一個腳印,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
特色產業有前景
走進位于茗新村的浙川(峨邊)東西部協作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生產車間里飄出陣陣艾草香。“艾絨、艾渣、艾粉,園區每年可加工艾草3000多噸,還承接外來的烘干業務,年烘干各類農產品6000多噸,年產值1200萬元,用工旺季每天有100多位村民在園區務工。”峨邊縣惠康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鑫介紹。
“我女兒有時在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打工,有時在烏天麻種植基地打工,哪邊有活去哪邊,一年到頭不閑著,每月能掙近3000元。”村民海來哈子說。
2020年底,茗新村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臺州市椒江區將投資507萬元建成的3200平方米烏天麻種植基地移交給茗新村。隨后,四川健寶中藥材有限公司以每年30萬元的租金租用該基地。如今,這里已經建成集天麻立體栽培、農光互補、智慧農業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園區。
“我們已經建成烏天麻工廠化繁育和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6000平方米,年產商品天麻10萬斤、天麻酒10萬瓶,年產值3000余萬元。”四川健寶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平告訴記者,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公司帶動茗新村及附近村58戶農戶發展烏天麻林下種植,帶動300余戶農戶發展菌種、菌材種植,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除特色農產品種植外,茗新村還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業。去年8月1日,峨漢高速公路峨眉至峨邊段通車運行,結束了峨邊縣不通高速的歷史。“高速通了以后,縣城的賓館、飯店每到節假日就十分熱鬧,茗新村距縣城僅8公里,必須搭上旅游業的快車。”張俊林介紹,茗新村正在打造太陽坪片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農文旅產業園,項目占地4.6萬多平方米,集餐飲、旅游等服務于一體,預計明年初投用。
通過發展產業,去年,茗新村集體經濟收入119萬元,戶均年收入3萬多元。
文明新風入人心
從土坯竹笆到彝家新居,從靠山吃山到產業致富,從泥濘山路到康莊大道,變化的不僅是村子和產業,還有彝族同胞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面貌。
走進茗新村積分超市,琳瑯滿目的日用品在貨架上整齊擺放,村民吉奪依曲經營著這家超市。“農戶廁所、污水治理通過縣里驗收可以積500分,紅白喜事無大操大辦可以積50分……積分項目多得很。”吉奪依曲介紹。
“別小看這張小小的積分卡,它在移風易俗、基層治理方面的作用可不小。”張俊林介紹,積分能當錢花,每季度兌換一次。每年村集體拿出30萬元用于積分兌換,實實在在的獎勵鼓勵了村民追求文明新風尚。
茗新村有一個“彝動書吧”,有藏書2000多冊。村里利用紅白喜事聚集、節日慶祝活動,結合“文化大篷車”巡回演出、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活動,把書搬到村民中間,開展讀書會、閱讀比賽、贈送圖書等活動。
從昔日的“空殼村”到今天的“明星村”,茗新村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級十大最亮眼村居、四川省級“六無”平安村等多項榮譽。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暢)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