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議:比賽的行為經濟學
玩一個夏天的壘球,能收獲什么?一個強健的身體、一段有趣的回憶、一群合得來的朋友?或是,一扇通往經濟學的大門?在《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賽場行為與比賽勝負的奧秘》一書中,人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資料圖片)
故事要從1984年說起。
那一年,在美國密歇根州奧頓維爾的湖畔,第二屆猶地亞青少年夏令營正在進行。來自全美各州的幾百個孩子,按照寢室分組,組建了好多支壘球隊,準備一決高下。
事情挺好,可是碰到了一個問題。夏令營是強調合作精神的,這意味著,無論孩子們本身有沒有運動天賦,都要上場擊球。7號寢室里有8個孩子能力都相當不錯,但第9個孩子是個例外。這個孩子又瘦又高,最大的特點是幽默和慷慨,缺點是肢體非常不協調。
毫無意外的是,7號寢室上場后,這個孩子被派到了右外野,也就是球場的邊緣地帶。因為,按照慣常的打法,這個位置的球員較少接觸對方球隊擊過來的球。
在比賽的前段,7號寢室一直領先。直到第9個孩子上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只見他笨拙地站著,用錯誤的方式握著球棒,連續3次揮出,但連球的影子都沒碰到。這一下,對方球隊發現了第9個孩子的弱點,找到了反超的機會。只要輪到對方球隊擊球,他們都會把球往右外野打。球飛往那個方向,落在第9個孩子的身前、身后,但就是不會落在他揮舞著接球的手套里。結果,對方球隊連續得分,7號寢室輸了比賽。
幾個星期后,7號寢室的機靈鬼想出了一個點子:如果不把第9個孩子安插到右外野,而是讓他當捕手,在比賽中負責接住投手投球以及接捕本壘附近的擊球呢?表面上看,這套方案有違常識,畢竟大家都不這么玩。可仔細想想,這么安排難道真的不合適嗎?
因為慢速壘球比賽不允許“盜壘”,即跑壘員完全靠自己的跑壘在投手投球時試圖向前進壘,所以第9個孩子的傳球技術不再是問題。更何況,7號寢室還有8名球手在場上,他們不會讓對方球隊有太多人跑上壘。即便對方球隊的跑壘手能夠獲得跑向本壘得分的機會,本隊的投手或一壘手往往也有足夠的時間回到本壘補位。
這是看得見的好處。還有看不見的。
如果對方的擊球手沒能擊中球,第9個孩子因為跑動速度慢,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把球撿回來,扔回給本隊的投手。被拖慢的比賽節奏會給所有擊球手帶來壓力,畢竟誰能夠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呢?尤其又是小孩子。只要有人稍微松懈一點,機會就來了。
事實證明了這個策略的有效性。自從第9個孩子當了捕手,那個夏天7號寢室再也沒輸過一場球。
7號寢室里有兩名瘋狂的體育迷,一位叫托拜厄斯·莫斯科維茨,另一位叫喬恩·沃特海姆,也就是本書的兩位作者。兩人都說,這件事對他們極具啟發意義:常規策略大多數時候確實是有效的,但如果前提條件發生了不可抗的巨大變化,質疑常規策略、嘗試新的做法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就像兒時一樣,這一次,他們選擇再次合作,用《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賽場行為與比賽勝負的奧秘》一書挑戰傳統的競技智慧。比如,為手氣正好的隊友“喂球”能夠提高勝率嗎?更擅長防守的球隊和更擅長進攻的球隊,誰更容易奪冠?為什么裁判少吹哨,比賽更精彩?
本書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就是生活的隱喻。反過來說,生活也是運動的縮影。運動員和教練員雖然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專業素養,但仍然與我們一樣受到人類行為和經濟學規律的制約。因此,即便是體育競技,也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經濟現象一樣,可以用獎勵、恐懼、渴望等動機來解釋。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需要關注什么,該怎樣看待。如果還有數據來佐證分析,那就更好了。
表面上看,作者在全書中探討了足球、籃球、橄欖球、棒球、壘球、高爾夫球等諸多運動,許多主題彼此間都沒什么聯系。但其實,所有這些現象背后,都有隱形的經濟線索:比如,激勵因素不僅能夠為運動員、教練、球隊老板提供強大的動力,也能用于預測他們的行為;人的認知偏差存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投資行為如此,體育運動也是如此;等等。
作者說:“按照我們的預計,本書后面章節里提出的許多觀點和主張,都會引起爭論,受到懷疑。如果是這樣,我們的任務也就算完成了。”因為,他們的目的不是介紹體育知識,推薦自己喜歡的運動,而是引導讀者用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體育,或者說用體育這種更加輕松愉快的方式去“教授”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而不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科學。因此,你不用詫異兩位作者用它來研究體育活動。本書不僅能讓運動員和教練員大有收獲,而且能讓希望自己生活得更智慧更有效率的人獲得啟發。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肖 瀚)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