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提升免疫力 為健康撐起“防護傘”
(資料圖)
如今,人們常常把免疫力掛在嘴邊,已經意識到提高自我免疫力,做自我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至關重要。本期《名醫講堂》,我們邀請了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兼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玲,為大家介紹什么是免疫力,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體防御屏障
有的人感冒了,不用吃藥,兩三天就好了。有的人不僅容易感冒,而且病程長。這可能就是不同的免疫力或是防御力的區別。“免疫”一詞最早來源就是“免除瘟疫”。而免除瘟疫的能力就是免疫力。人體免疫力中,一個叫固有免疫,是機體在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包括的范圍比較廣,包括各種組織屏障和固有的免疫細胞,比如白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固有免疫的反應特別快,假如病原菌侵入人體,固有免疫不分別,直接吞噬,但作用不持久。還有一種叫適應性免疫,就是我們的各種淋巴細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對抗原做出的特異性反應。這種免疫相對來說產生得慢,有非常復雜的過程,但作用持久劇烈。
通俗地說,免疫力就是人體保護自我的能力,能識別出對自身有害的東西,不讓其進入體內;一旦有害物進入體內,就動員不同的免疫細胞消滅它們。不僅能消滅外來的有害物,自己體內的衰老細胞、變異細胞等也能識別出來予以消滅。當人體的免疫力強時,身體就能夠對抗病原、防御疾病、抵抗病毒細菌的侵害;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給病毒、細菌可乘之機,對身體最直接的傷害就是增加患病的風險。外界的病原菌就很容易進入人體內,引起發燒、感冒、咳嗽、腸胃問題等,容易損傷心血管健康,導致身體疲勞、傷口易感染、皮膚病、衰老,降低生活質量。
免疫力并不是越高越好
雖然免疫力低影響身體健康,但并不是說免疫力越高越好,更講究免疫平衡。當免疫反應太過強烈,對自身細胞組織也進行攻擊破壞,就容易造成免疫損傷,損害臟器功能,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此外,過度免疫增強,給機體造成過度的免疫反應,也容易導致過敏、哮喘。所以良好的免疫力是保持平衡的狀態,能夠穩定地自我調節。
保護免疫力從這些方面入手
熬夜、飲食不規律,營養不均衡、過量飲酒吸煙、不運動、心理壓力大,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力。保護免疫力,提升身體抵御病毒的能力,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加大患心腦血管疾病、抑郁癥、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損害認知功能、記憶力和免疫系統。合理搭配膳食,三餐規律,不暴飲暴食。食物種類豐富,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奶類、豆類食品,葷素均衡,粗細搭配,控糖控油控鹽。適度運動,有規律和中等強度的運動可提高身體新陳代謝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升身體素質。運動要科學、張弛有度,成年人最好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要避免久坐。如果不方便外出運動,在家里也能做一些運動,比如瑜伽、原地慢跑、健身操、太極拳等,堅持一段時間,也能提高免疫力。此外,保持心情愉悅,學會釋放壓力,也對保護免疫力有很大幫助。如果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狀態,會對免疫力產生影響,從而出現生理上的不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可以激活人體免疫細胞,保持良好的機體免疫力和健康狀態。
【專家檔案】李玲,天津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兼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南開大學及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分會委員,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風濕病專委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風濕免疫學分會委員,中國康復學會風濕免疫康復分會委員,天津市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分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常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感染性疾病循證與轉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醫師協會感染醫師分會副會長,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分會副主委,天津市感染性疾病質控中心副主任委員。擅長診治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血管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繼發感染。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