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電詐,全鏈條出擊-全球快播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
反電詐,全鏈條出擊
【資料圖】
本報記者 施力維 錢祎 汪子芳 朱銀燕 通訊員 陳誼
反電信網絡詐騙,開啟新階段。
12月1日,《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作為一部專項急需立法,該法律的出臺,為反電詐這一緊迫的現實難題,提供了精準有力的支撐。
公安部發布的消息顯示,電詐已成為案發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廣、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浙江是受包括電詐在內各類涉網新型犯罪危害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電詐案件已經占到全省刑事案件的六成以上。
在虛擬空間里,一段縹緲的愛情,一場虛構的投資,一次無中生有的險情……看似荒唐的詐騙劇本,卻擊中人性的弱點。電詐不僅榨取受害者的財富,還沉重打擊了他們的精神。
電詐騙局猖獗背后,是傳統犯罪的日趨網絡化,是互聯網興起而帶來的新社會治理難題。浙江有哪些新的防治手段?新法律的實施提供了哪些支撐?
“沒有騙不到的人,只有合不合適的劇本”
——電詐洶涌而至
詐騙電話、信息,如潮水一般洶涌而至。
今年前11月,全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立案3.38萬起,損失19.9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4.87%、46.36%。
浙江電詐犯罪多發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總體來看,浙江平均每天仍有100多起電詐案件發生,群眾、企業每天至少因為電詐要損失500余萬元。反電詐的總體形勢仍然嚴峻復雜。
“在騙子眼中,沒有騙不到的人,只有合不合適的劇本。”省公安廳刑偵總隊新型犯罪偵查支隊長向善亮,從事反電詐工作多年。在他的案頭,整理歸集著各類典型的電詐案例。
無論職業、學歷、年齡,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騙。許多受害者事后自己也難以置信,會陷入到圈套中。
今年4月,浙江公安公布了一組數據,最容易被騙的不是不善操作互聯網的中老年群體,而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90后、80后,他們占到了受害群體的70%以上。而其中百萬元以上案值的詐騙案件中,大專以上學歷受害人超過54.7%,有的高學歷人員盲目自信,對公安機關和銀行工作人員的勸阻置之不理。
臺州姑娘小李,海外留學,家境殷實。在家人和同學的眼中,小李獨立干練。但在2020年,短短幾個月間,誰都沒想到,她竟兩次遭受電信詐騙,累計被騙金額500多萬元。
當年3月,小李收到一封來自“英國簽證中心”的郵件,稱其涉嫌在英國非法打工,被列入黑名單中。“英國愛丁堡警察局”隨后給小李打來了電話,要求其迅速繳納保證金,一條條轉賬驗證碼發送到小李的手機上。小李如實轉發給了那位未謀面的“愛丁堡警察”,短短幾分鐘,280多萬元被騙走。
讓人意外的是,小李從海外回國后,又上了假警察的當。小李接到自稱是“上海警察”的詐騙電話后,去銀行配合騙子將賬戶解凍,多次被轉走賬戶內200多萬元。她甚至還找同學湊了幾十萬元錢給騙子轉賬過去。小李共計被騙了500多萬元。
“許多市民聽到這樣的案例時,會說受害者‘太傻’了。但真正遇上騙局時,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深陷其中。”向善亮說,所謂“當局者迷”,人不可能沒有欲望和軟肋,騙子利用的就是這一點。
國家反詐中心總結了十大類48種電信詐騙類型。其中,網絡貸款、網絡刷單、“殺豬盤”、冒充客服退款、假冒熟人、冒充“公檢法”、“薦股”、虛假購物、注銷“校園貸”、買賣游戲幣屬其中十大高發詐騙類型。
因社交網絡風靡而生的“殺豬盤”詐騙,是當下最為復雜的騙局之一。犯罪分子在交友網站、APP上尋找感情落寞的人,并與其培養感情,叫做“養豬”;最后誘導虛假投資“殺豬”。受害者不但要承受金錢上的損失,還會受到情感上的欺騙。
杭州臨安的張女士,今年夏天遭受一場騙局,至今仍精神消沉。今年52歲的她,離異后成為了抖音的發燒友。7月,她收到了一位自稱“在澳大利亞做生意”的網友林某的好友申請。林某似乎是為張女士“量身定制”的男性。他四十出頭,事業有成,朋友圈里曬著豪車、高爾夫……沉醉在甜言蜜語中的張女士,答應林某投資,分7次向林某轉賬49600元。當張女士第8次發去信息時,林某已將其拉黑了。這個完美的男友,帶著張女士的錢財,永遠在網絡上消失了。
和張女士聊天的不是一個“林某”,而是一個分工精密的犯罪團伙。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殺豬盤”詐騙團隊,甚至會聘用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研究人性,會編制數百頁厚的“殺豬”培訓教材。什么時候該關心;什么時候該確認身份;什么時候該改換稱呼,由“寶貝”變成“老婆”……都有詳細的套路。
電信詐騙,有組織網絡犯罪的特征越來越明顯。
“每搶一秒鐘,就多挽回一分損失”
——爭分奪秒賽跑
電詐的騙術隨著技術的進步,在不斷的“升級”;騙子的劇本也緊跟著社會熱點“迭代”。在浙江,盜竊、搶奪和搶劫等傳統接觸式犯罪整體下降,而以電詐為代表的各類涉網新型犯罪已成為主要的犯罪類型。
電詐從早期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謊稱中獎,騙取稅款、郵費、保證金等匯款;到如今由眾多“演員”參與精心編制的愛情故事和投資機遇,騙取禮金、投資金等,世界杯期間有賭球詐騙,防疫期間有健康碼詐騙,騙局越來越復雜和精巧,手段越來越隱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從2021年起,浙江全省域推進專項打擊治理電詐,公安牽頭嚴打電詐團伙的同時,還進一步強化了各部門間統籌協調。
“每天一睜眼,溫州全市就有14000多個詐騙電話要攔截。”柯海鷗是溫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也是當地反詐的“女掌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騙子連柯海鷗都想騙,并向她發布了“通緝令”,全國通緝。
“我們意識到不能再跟著騙子后面追了,要想辦法去攔截、去反制。”在柯海鷗看來,反詐工作就是與騙子爭分奪秒搶時間,“每搶一秒鐘,就多為老百姓挽回一分損失。”
面對每天涌入的數以萬計的詐騙電話和信息,怎么防?僅靠人力已然不夠。應對新型犯罪,必須要有新型的防范打擊治理手段。2021年,浙江全面啟動數字化改革后,浙江公安在數字化反詐上有了更新的探索。
今年8月,瑞安市民莊先生在向騙子轉賬前的一刻,接到了溫州公安的電話,暫停了轉賬,避免了670萬元的損失。此前,莊先生接到一個冒充銀保監會工作人員的電話,以他存在貸款影響征信等為由添加了QQ,并開啟屏幕共享。騙子讓莊先生逐個打開手機銀行APP查看余額,并要求轉賬。
這場賽跑,浙江警方能搶先一步的關鍵,在于反電詐數字化應用。溫州公安基于浙江“公安大腦”打造了“風阻”和“風笛”兩個應用場景,一個側重數據匯集,一個側重于精準宣防。
“風阻”可以提前預警,它融合了各警種各行業產生的數據,可及時對詐騙電話開展攔截。“風笛”實現精準宣防,對正在接電話可能被詐騙的人群進行電話語音提示和預警,系統日均預警達9000多人次。2021年一年間,“風阻”平臺共融合各類預警數據360萬余條,“風笛”場景預警回訪363.12萬人次,為群眾挽回損失3.24億元。
嚴防的同時,浙江公安重拳出擊對境內外的電詐團伙進行嚴打,不斷“團滅”犯罪團伙。
“別低頭,皇冠會掉”,很難想象,這些勵志的話語,就出現在電詐犯罪窩點的墻上。4月28日凌晨,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下,浙江溫州、河南南陽警方聯合出動500余名警力,在河南省鄭州市、貴州省畢節市兩地,共搗毀詐騙窩點3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70名,查獲作案手機307部、查扣凍結銀行卡267張,成功打掉了這一婚戀交友詐騙集團。
今年以來,浙江深化“錢潮”“云劍”“斷卡”專項行動,累計摧毀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窩點595個,打掉犯罪團伙662個。截至目前,共抓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4.99萬人,破案2.03萬起,挽回經濟損失27.51億元。
“小切口立法,能管大用”
——支撐源頭治理
12月6日,杭州桐廬公安開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實施后的杭州市首張罰單。此前一天,警方在工作中獲悉一條涉詐違法線索:兩名男子王某、余某在酒店內非法安裝GOIP虛擬撥號設備,有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重大嫌疑。
所謂“GOIP”是指詐騙分子普遍使用的一種虛擬撥號設備。一臺這樣的設備可供上百張手機SIM卡同時運作,詐騙分子通過遠程操控撥號,實現“人機分離”,逃避公安機關打擊。桐廬縣公安局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對王某、余某兩人作出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收繳作案工具。
“小切口立法,能管大用。新法的實施,為我們源頭治理,全鏈條打擊電詐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桐廬公安相關負責人介紹,電詐有一條很長的“產業鏈條”,涉及電信、金融等許多環節。此次出臺的法律,針對電詐發生的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等各環節做了剛性規定,“只要切斷其中一個環節,犯罪就能預防,這對提升精準打擊防范非常有效”。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變重“打擊”為“打防管控”并重,《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作為一部立法進程極快的專門領域的法律,就是要解決電詐源頭治理的核心問題。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對電詐關鍵環節、主要制度作出規定,建起四梁八柱。該部法律共七章50條,包括總則、電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聯網治理、綜合措施、法律責任、附則等。分別針對電信、金融、互聯網等關鍵環節,規定了各部門職責、企業職責和地方政府職責。
民警在辦案中發現,手機卡、銀行卡等大量非法開辦、隨意買賣,成為電詐犯罪分子的重要工具。此次,《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明確,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全面落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為客戶開立銀行賬戶、支付賬戶及提供支付結算服務,和與客戶業務關系存續期間,應當防范銀行賬戶、支付賬戶等被用于電詐活動。
在網絡上,個人信息買賣往往是“殺豬盤”等精準電詐發生的起點。為此,《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禁止出售、提供個人信息等行為,并與《個人信息保護法》銜接規定,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建立個人信息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機制”;有關部門對可能被電詐利用的物流、交易、貸款、醫療、婚介信息等實施重點保護;公安部門對電詐案件“一案雙查”,即同時查證犯罪所利用的個人信息來源,依法追究相關人員和單位責任。
“對于電詐這種非接觸式、跨區域甚至跨國的犯罪,‘打’‘防’‘治’缺一不可。”在柯海鷗看來,在打擊犯罪之外,更要接種好“反詐疫苗”,讓防范意識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全民反詐的格局。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特別突出了宣傳工作。其中強調應當結合電詐受害群體的分布等特征,加強對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宣傳教育。電詐被害與其他犯罪被害的一個區別在于,被害人在有足夠認知前提下可以自行阻斷犯罪,因此反詐要讓民眾熟悉詐騙套路,喚醒自身預防機制。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是‘唐僧念經’,許多人都煩了。但這本‘反詐的經’還得持續念下去。”紹興市柯橋區安昌派出所副所長任韓壯說,不斷的宣傳教育仍是基層提高全民反電詐意識最有力的手段。
從浙江來看,宣防工作正在由“大水漫灌式”向“精準滴灌式”推進,實現對易受騙人員提前感知、精準宣防。
立法的關鍵在于落地,反電詐絕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地方的事,而是要如《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四條所強調的,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系統觀念、法治思維,注重源頭治理、綜合治理。
反電詐,需要一場各方參與的“全民戰爭”。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