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吳哥古跡
12月中旬,中國工作隊正在王宮遺址西北塔門周邊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西北塔門到環壕區域已經布設了4個探方,站在探方邊,可清楚地看到建筑基址上的柱洞和3條不同時期的排水渠。這為研究王宮的水道系統提供了線索。
自1998年開始,吳哥古跡保護中國工作隊進駐吳哥,先后進行多項保護修復工程。
2022年11月10日,茶膠寺修復項目實體移交典禮在柬埔寨暹粒舉辦,標志著修復后的這一古跡遺址正式移交給柬方。同時,中國考古工作隊在吳哥通王城內的王宮遺址展開了新的考古研究。
(資料圖片)
2022年12月16日,柬方向為保護吳哥古跡作出突出貢獻的各國代表頒發勛章。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2名中國專家獲“柬埔寨王國騎士勛章”。
吳哥古跡:美麗的世界文化遺產
11月初,作為吳哥古跡保護中國工作隊成員,時隔兩年后我再次來到吳哥。踏入考古公園,蝴蝶扇動著閃光的翅膀掠過長滿青苔的石墻;濕熱的空氣中回蕩著巨大的蟬鳴聲,與此起彼伏的鳥鳴、僧人的誦讀聲交織在一起,融入郁郁蔥蔥的雨林。旺盛的生命力在這片熱帶土地上化作一年四季綻放的花朵與層疊的綠色。100多年前,博物學家亨利·穆奧就是在尋找珍稀蝴蝶的時候偶然發現了掩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吳哥古跡,由此開啟了世人探索與保護吳哥古跡的全新旅程。
穿過東神道,由吳哥古跡保護中國工作隊修復完成的茶膠寺,逐漸露出了壯觀的全貌。象征著宇宙之海的環壕已經干涸,鋪滿了枯黃的樹葉。兩層臺基之上是金字塔狀的須彌臺,5座高大壯觀的砂巖塔聳立在須彌臺上。寺廟東塔門入口的銘文上,那些古高棉文已經無法被現代人識別。茶膠寺是阇耶跋摩五世國王為自己建造的國寺。因為在建造過程中曾遭雷擊,國王遂失去了建造它的興趣。于是,歷經千年光陰,茶膠寺仍保持著未完成的原貌。
2010年,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來到茶膠寺,開始實施保護修復工程。2022年11月10日,茶膠寺修復項目實體移交典禮在暹粒舉辦。隨著“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竣工移交”紀念銘牌隆重揭牌,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也標志著修復后的茶膠寺正式移交給了柬方。
修復過程凝結著無數人的智慧
吳哥眾多的古跡建造于公元9至14世紀。茶膠寺建于10世紀末、11世紀初,在廟山建筑發展演化史中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茶膠寺主體建筑基本完工,部分立面石刻裝飾已雕刻完成,其中保留了大量歷史信息。修復的重點是要保護好這些脆弱而珍貴的信息,使其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傳承下去。
茶膠寺的修復內容不僅包括建筑修復,還涉及考古發掘、石刻保護、展示中心建設、環境整治等。項目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許言回憶說,對于文物保護工作者來說,修復茶膠寺可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方面,占地面積1.31萬平方米的茶膠寺本體巨大又殘損嚴重,工程量非常繁重;茶膠寺的文物殘損點又很分散,在修復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維修進程。另一方面,修復進行中還要對外開放,要同時保障施工和游客的安全。
要把茶膠寺修復成什么樣?這是當時面臨的難題之一。維護方案既要排除文物建筑險情,還要盡量少擾動文物建筑,盡可能多地使用保留歷史信息的原構件。
許言介紹說,茶膠寺最難的修復點當屬高大壯觀的砂巖“廟山五塔”。五塔建于高臺之上,體量龐大,而狹小的施工場地難以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在高臺上搭設腳手架需要人工運輸,同時還要考慮須彌臺自身承重。“好多難題都需要同時解決。”許言回憶說。文物專家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先搭設主塔腳手架,再采用對角線拉結方式分別搭設各個角塔的腳手架;同時,在所有腳手架底部設計了獨特的平面,這樣就不會傷及原有文物地坪。
逐步形成獨特的吳哥修復理念、方法
為了攻克茶膠寺五塔排險修復難題,中方組織了許多國內專家前來調研,厘清五塔的砌筑特征和殘損病害情況。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石窟寺保護專家黃克忠。這位80多歲的老人對吳哥古跡有很深的感情。
吳哥古跡于1992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柬埔寨政府的呼吁下,許多國家派出工作隊到吳哥調研并承擔修復工作。1996年,作為中國國家文物局派出的代表團成員,黃克忠就來到吳哥,任務是選擇一座寺廟作為中國參與吳哥保護國際行動的首個修復對象。
“那時,吳哥古跡對于我們來說還很陌生。”黃克忠回憶說,“柬埔寨政府對中國參與吳哥古跡的修復保護工作寄予了厚望。西哈努克國王親自接見了專家組一行,對中國參與吳哥保護表示感謝。”
深思熟慮后,中國專家選擇了位于吳哥通王城東門外的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是一座呈平面布局的中小型寺廟,四周散落著4000多塊石構件。寺內雕刻十分精美,殘損嚴重但布局相對完整。中國文物專家在周薩神廟工作了10年,深入學習吳哥文明的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知識,開展了多項勘察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采用“原物歸位法”對周薩神廟進行復原。10年的“深耕細作”為中國培養出了一支跨學科的吳哥保護修復團隊,也為后續茶膠寺修復項目積累了經驗。
“我非常認可中國工作隊保護性修復的理念。他們寧愿花費更多的勞動成本,也要采取可逆的措施確保每塊石頭不受損傷。”參與過茶膠寺修復項目的工人昂柯依說,“我在茶膠寺的工作中學到了很多技術,比如怎樣對石構件進行尋配。經過訓練,我現在已經能夠挑選出契合要求的構件。將散落的石構件重新組裝,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一組石構件常常不在同一個地方,需要根據經驗反復在周圍尋找線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從來不感到厭倦。每當我找到那一塊契合缺口的石頭,都會由衷感到喜悅。”
如今,昂柯依又作為工作隊員,繼續參加了中方負責的吳哥通王城內的王宮遺址修復工作。“對柬埔寨人而言,吳哥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神圣的。看著這些寺廟在我們手中一點點修復起來,我非常自豪。”他說。
全世界共同守護的家園
宋梅在茶膠寺周邊長大。以前,我們中國工作隊員每天收工,路過她的水果攤時經常要停下買椰子。當年的擺攤小女孩現在已長高了不少。她熟練地將榨好的蔗汁倒入盛滿冰塊的杯子,再滴上幾滴青檸水遞到我的手中。甘蔗的清甜和沁人心脾的青檸香一下子使人忘記了酷暑。
接著,宋梅又贈給我一包自家種的茉莉花,告訴我這種花茶在柬埔寨當地名為“Malis”,和中文“茉莉”的發音幾乎同樣。她表示,看到茶膠寺周邊環境逐步改善十分開心。茶膠寺修復完成后,吳哥保護與發展管理局重新規劃了旅游線路,目的是讓游客能夠從正門進入茶膠寺。這樣人們就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寺廟原本的設計意圖與功能。越來越多的游客來茶膠寺“打卡”,也為宋梅的小小水果攤帶來了更多收入。
吳哥古跡是柬埔寨國家形象的“名片”,象征著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國家充滿了生機,記錄了高棉民族璀璨的歷史榮光。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來自全世界20多個國家的守護者,也付出了30年的共同努力。
2022年是吳哥古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十周年。吳哥保護與發展國際協調委員會的常務科學秘書阿澤迪那·貝肖克教授自1992年就參加了“申遺”準備工作,從此與吳哥有了不解之緣。
“吳哥保護國際行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合作的典范。”貝肖克這樣評價。自1993年起,每十年召開一次的政府間國際會議將吳哥保護國際行動劃分為3個“十年”,主題分別為“保護古跡(1993—2003)”“可持續發展及對抗貧窮(2003—2013)”和“可持續的、全面的吳哥管理,活態遺產保護(2013—2023)”。
“吳哥保護國際行動剛開始時,各國由于自身的文物背景并不相同,所以采取的措施和理念也不同。”貝肖克介紹說。自2002年起,有關方面編寫了《吳哥憲章》,為參與吳哥保護的各國工作隊提供統一遵循的標準、理念和方案。“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的寶石——吳哥古跡的保護貢獻巨大。”貝肖克說。
近日,在暹粒舉辦的“中柬文化遺產交流合作三十年成果展”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李六三介紹:“中柬文化遺產三十年合作成果,與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力量的不斷發展進步密切相關。除吳哥古跡外,中國已經在蒙古國、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緬甸、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開展了11項歷史古跡保護修復合作項目。未來中國工作隊也將把國內最先進的文保科技方案應用到吳哥來。”
作為吳哥保護國際行動的積極踐行者,中國工作隊不僅嚴格遵循國際公認的規則,還貫徹了成熟、有效的中國文物保護理念。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向東介紹說,在實踐中,中國工作隊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的要求,盡可能多地利用老構件,通過采取“最小干預”“可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保護文物建筑的突出普遍價值。
要把最好的修復技術留在吳哥
隨著吳哥保護國際行動的推進,柬埔寨政府制定了多維度的戰略措施,在國內逐步確立了遺產保護法律體系,積極進行制度建設和機構建設,借助國際合作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與管理的人才,形成了以遺產價值為核心的綜合管理格局。
吳哥保護與發展管理局副局龍索古告訴我,吳哥古跡保護國際行動即將進入第四個十年。“我們希望能夠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我們自身能力,將文物保護技術留在吳哥,將知識傳遞給柬埔寨人。”他說,柬方不僅關注修復的質量,同時也致力于通過吳哥古跡的保護帶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龍索古表示,吳哥保護與發展管理局更側重從技術水平、項目執行人員專業素質以及修復工作中運用的理念來評估國際合作的成果。龍索古說:“我對中國工作隊在修復項目中使用的技術和理念非常滿意。中國在柬埔寨目前開展的新一期王宮遺址修復項目中,展示出一如既往的優秀能力,同時也與柬埔寨同事建立了更好的溝通協作機制。這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王宮遺址修復項目將在2030年完工
進入12月下旬,吳哥一如既往地炎熱。傍晚,孩子們在王宮遺址東側的空地上玩耍,一個小男孩光著腳在草地上奔跑著,放飛風箏。
吳哥古跡王宮遺址占地面積約14公頃,分為4個院落,曾是吳哥王朝統治者居住的場所。二號院落中央坐落著一座廟山建筑——空中宮殿,至今它仍是柬埔寨人民心目中神圣的王家圣殿。
清風拂過,王宮的水池蕩起漣漪,水中白色的小花也隨風搖曳。水池沿壁的石刻上,雕畫著蛇神那迦和格魯達,男女神祇面帶微笑,安詳地端視著在水池里玩耍的孩子們。一個小男孩將從水底撿到的陶瓷碎片遞給我,他們知道中國工作隊正在這里開展考古工作。
王宮遺址修復項目于2019年正式開始,將于2030年竣工。目前,中國工作隊正在王宮遺址西北塔門周邊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吳哥保護與發展管理局的協助下,壓在西北塔門外甕城上的樹木正在被移除,因為盤根錯節的樹木嚴重破壞了建筑的基址。下一步,中國工作隊就將在考古研究基礎上對整個遺址內文物建筑和遺跡進行保護修繕。除了修復古跡,王宮遺址修復項目還包括石刻文物保護、生物病害防治、實驗室和展示中心建設以及環境整治。修復完成的王宮遺址將會變成一座考古公園,面向世界游客展示吳哥王朝的燦爛文明。
在吳哥考古公園東側的Run Ta ake小學,剛剛舉行了“吳哥守護人”愛心捐贈活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了2000個愛心包,分發給吳哥古跡附近的6所小學。愛心包里有各種文具和防疫物品。13歲的女孩斯瑞寧接過愛心包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她非常喜歡新書包和彩色鉛筆,她說:“我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熱情。我長大以后也要成為‘吳哥守護人’。”
袁濛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館員,吳哥古跡保護中國工作隊成員,“柬埔寨王國騎士勛章”獲得者。
鏈 接
1993年,柬埔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吳哥古跡保護國際行動。該行動是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文化遺產國際合作項目,超過20個國家持續30年的參與使吳哥古跡成為遺產保護國際交流的平臺。
中國是該行動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吳哥古跡保護中國工作隊于1998年開始吳哥古跡保護修復工作,先后修復了周薩神廟和茶膠寺,2019年起開展吳哥古跡王宮遺址修復項目。
(信息來源:中國國家文物局網站)
12月15日至16日,保護和發展吳哥古跡國際協調委員會第29屆全體大會暨第36屆技術大會在柬埔寨暹粒舉行。來自柬埔寨、中國、法國、日本、德國、美國、印度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和專業機構的近500名代表參會,重點討論了在吳哥古跡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副主任喬蒂在致辭中表示,吳哥古跡成為世界遺產30年來,各國專家為保護吳哥古跡做了大量工作,這體現了國際合作精神,也是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獨特典范。
柬埔寨副首相兼議會聯絡與監察部大臣梅森安為保護吳哥古跡作出突出貢獻的各國代表頒發勛章,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金昭宇、袁濛茜獲“柬埔寨王國騎士勛章”。梅森安表示,柬埔寨人民應當銘記本國以及各國的專家為保護吳哥古跡所作出的奉獻和犧牲。
(信息來源:中國國家文物局網站)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