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贈藥該不該擔責?
半個月前,我也成了“小陽人”。發起燒來才驚覺,買的退燒藥還沒到,心里正焦灼時,還沒陽的室友送給我一板布洛芬,自己頓時感到踏實又溫暖。
(資料圖)
平日里,一粒退燒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特殊時期,一粒藥能救命,尤其對老弱病幼這些特殊人群來說。
河北的一個小區居民群里,鄰里互助讓病毒變得沒那么可怕。有人說家中有退燒藥,如果有人需要,立馬給送到樓下;有人說出錢買抗原試劑盒,鄰居在群里回復:免費送。社區工作人員說,僅在一個小區,已經協調送藥、送物100多次。
不僅有鄰里互助,完全陌生的人之間也在釋放可貴的善意。2022年12月15日,湖北武漢有約200位市民領到了一家藥店老板的贈藥。老板說,自己少掙點錢,能幫這么多人,“很值得”。一位女士從藥店領取了6粒退燒藥,她家里有3個大人和兩個孩子發燒,“真的特別感激!”
在網上,藥品互助小程序讓更多人的需求被及時看見。一款藥物互助程序上線兩天后,發布的求助信息超過了1萬條。有的援助者為了把藥送出去,“打了十幾通電話”,收獲了“聽到謝謝最多的一天”。有的求助人收到藥品時會為對方準備一點兒禮物。
這個冬天,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互助和關懷的力量。高燒后忍受高昂的運費四處買體溫計、退燒藥時,一份閃送過來的藥就是一份心理降溫。躺在床上鼻塞流涕,一夜未眠時,一句遠方的問候就能讓痛苦感大大減輕。
一次次互助是危機激發出來的樸素善意,更是幫助生活早日回歸正常的力量。
然而,最近,暖心的氛圍里摻雜進一些雜質。2022年12月21日,黑龍江牡丹江市某藥店在免費發放退燒藥時,一個顧客抓了一大把,轉身就跑。事后,藥店老板發文稱,“藥被搶走的時候沒一個人幫我,現在還跑過來找我要,讓人心寒。”還有廣東東莞一藥房贈藥時,因人群排隊聚集而被投訴,不得不停止贈藥。
更有甚者,因沒有收到所贈之藥,辱罵贈藥者。2022年12月25日,杭州警方發布一則通報,稱接到報警,一位女士向一位男士贈藥,男子因2次上門取藥未聯系到人,認為自己被愚弄,辱罵女子并踢對方的門。通報稱,民警在現場進行調解,男子已向女子道歉。
女子貼出男方的道歉信顯示,男子第一次上門時,認為女子不愿給自己藥,把門口的藥放回就走了。聽到女子在微信說他踹門沒禮貌,他再次折返到女子家,辱罵對方。
據此前警方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兩人“已互相道歉、達成諒解”,但女子稱,自己未向男子道過歉。網友為女子鳴不平,“她好心幫助他人,為什么還要向騷擾者道歉?”
但另一些網友則“思路清奇”地把矛頭指向女士,問她“為什么只送藥給男性”,質疑她贈藥的動機。
遭遇糾紛后,贈藥者的權益沒有得到維護,還被冷漠對待、猜疑。這樣下去,誰還輕易行善呢。
當然,這些事件是個案,相信多數人仍秉持著善心。但當前網絡信息快速傳播,一個事件沒處理好,可能讓更多好人心寒,削弱社會互助的力量。
辱罵事件發生后,就引發了一些網友的憂慮,“如果吃藥吃出問題,算誰的責任?”對此,有媒體發起“免費贈藥是否需要寫免責聲明”的討論,并采訪律師。律師解釋稱,免費贈藥屬于好意施惠,除非是贈藥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受贈人即使服藥后有不良反應,贈藥人也不承擔法律責任。
這為人們打了一針定心劑:但行好事,法律會保護你。但贈送藥品只限于非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近日,陜西漢中兩名主播在直播平臺賣處方藥,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舉報后,及時叫停了直播。
一些社區的做法就挺好。據報道,深圳大鵬新區設置了80個“共享藥箱”,有的社區建了線上微信互助群,邀請社康醫生入群,為居民提供用藥指導和建議。杭州申慧社區在各個群里征集具有專業醫護背景的居民,探索組建“醫療共享服務群”,幫助有需求的居民了解和處理各類情況。
萬一發生贈藥糾紛,希望法律能為行善者托底。公安機關需查清事實,及時維護行善者的權益,為好心人提供后盾。
對于整個社會氛圍來說,如果一些網民能摒棄“受害者有罪論”,越來越多人會敢于釋放善意,讓行善不再有后顧之憂。只有共同守護好善心,農夫與蛇的故事才能不再上演。
尹海月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