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察:設計中國好物
人的一生,與物朝夕相伴。很大程度上,物的品質,決定了生活的品質。再說,物不單單是其本身。它的功能、樣貌、價格、受眾,往往展示了社會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大幅改善。大家清晰地認識到,好的生活是物質、精神并進。越來越多人對日常所用有了更高要求。好物的概念,除了滿足實用功能,還在于凝聚文化、彰顯價值、帶動生活品質提升,也體現出社會的發展。這種意識,成為設計師、消費者、市場、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
尊重傳統,融合創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是工藝大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風俗各異,創造了大量優秀的器物。傳統中國日常用品具備豐厚的多學科價值,其中的佼佼者早已成為博物館藏品,化身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又是制造業大國,具備各種日常用品完整的生產線。大量的生產、實踐,不僅滿足本國需求,也讓“中國制造”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日常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造物方式,以及好物的概念,均發生了改變。工藝類的文化遺產如何躋身21世紀的日常生活呢?中國既是現代化的受惠者,也深切體會到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生活的意義。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創新,一步一步成為大家的共識。
2017年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就專門指出傳統工藝要擁抱現代設計,而現代設計也早已看重傳統工藝的價值。可是,兩者如何結合,是一個難題。簡單地說,傳統工藝是農業文明的成就,現代設計乃工業文明的產物。或許與普通人想象的不同,不是把傳統做好,傳統自然就會進入現代;而是做好了現代,才能更好地繼承傳統。傳統與現代并非矛盾的前后關系,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未來的傳統。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真正繼承傳統,不是復制外在的符號,而是汲取內里的創造精神。對此,筆者認為在于4個字:“舍形取神”。
例如,中國傳統工藝大多選擇自然材料。對材料的理解與使用——也就是處理好材料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充分反映中國人的造物思維。好物,就是人物合一,是人與材料背后的自然合一,與自然的可持續相處。如此這般,才能做到“天人合一”,造物,也順理成章。這種面向未來的智慧,不是農業文明的專屬,或者僅僅限于中國,應該在更大范圍發揚光大。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的融設計圖書館,正是將其作為切入口。它匯集了中國多個省份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研究成果,系統整理材料架構和脈絡體系,并開放給喜愛工藝的所有人。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匯集于此,專注材料和工藝研究,身體力行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十幾年來,這里誕生了“吱音”“之禾”“素然”“見南花”“本土創造”等一批秉承相同理念的中國品牌。它們的創造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當代中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向往現代,緊貼大地
中國人心靈手巧。陶瓷、漆器、織繡、金石等工藝門類,都能體現中國人這方面的長項。當然,好物難得,一絲一毫的改進,都是創造者、消費者與材料、工藝無數次對話的成果。為了順眼順心的器物誕生,創意、生產、使用、消費,每個環節力圖精益求精。錦繡大地,靠的是意識、意志、堅韌,還有愛。
好物不是因為市場需求而出現的偶然事件。它們不僅把握豐沛的文化根脈,還是針對現實與理想矛盾的優化方案。中國的設計師正視器物背后意義的轉換。他們審時度勢,憑借“中國設計”的語言,活躍于國內國際的設計舞臺,并屢獲殊榮,實力有目共睹。
同樣,中國消費者注重日常用品的品質。他們不再追求簡單的奢華、名貴,而有自己的認知。好物,給消費者帶來自知、自愛,甚至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或許會主動品味其中的奧妙,也或許是潛意識里的被動接受。它們的工藝、材料、功能、器型等,無不化成一個個具體瞬間,與我們一同喜怒哀樂,甚至攜手變老。
創造者會欣喜于自己的創造被更多消費者使用。“痣”品牌的設計師劉柏煦,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細膩情感。他的藍邊厚杯,是以早年鐵路用杯為原型的再設計。他說,那時候的綠皮火車里鋪設的是木地板,在晃動的列車中,使用厚重杯身比較穩固,即使跌落也不易破碎。藍邊厚杯保留了鐵路杯的厚度,盈握于手,很是扎實;杯口有斜面角度,減少了喝水的噪音,既有歷史的溫度,也有設計的精妙。
“因為它們最日常”
有種聲音認為,好物多多益善,自然會迎來好的生活。可器物從來不是以單一的面目出現的。萬事萬物,緊密相聯。所以,更有可能是有好的外部環境,才會激發出一眾好物的誕生。事實是,相對于創造好物,建構適宜的生活方式,并因此推出系列產品,乃是最近二三十年國內外優秀企業的首選。
作為一個善于造物的國度,中國從來重視這個問題。一批有志之士致力于將現代制造與傳統工藝理念結合,打造擁有中國智慧的現代化產業。他們長期關注可持續性發展,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緊隨國際發展趨勢。“中國品牌”在服飾、家居、家電、建筑等領域上的全力拓展,也反映了這種實踐。或許,沒有什么能夠比日常用品更適合擔當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因為它們是入手入心的被感知物,自帶強勁的說服力。
今天,普通人的日常所用變得豐富多彩且個性十足。中國人對于好的生活方式的認知,不再停留于概念之上,更是日常的點點滴滴。他們手中的一杯一碗,不正是中國朝著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最佳例證嗎?劉柏煦就曾坦言,他在意的設計還是碗和杯子,“因為它們最日常”。
這兩年,多個城市舉辦的“雙手做工勞動者市集”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藝術機構紛紛舉辦日用好物的展覽;新媒體對于中國好物的推介,也深深地抓住了大眾的目光。年輕一代對工藝、手工、勞作的關注,已然形成一股熱潮。在江西省景德鎮陶溪川藝術集市“陶然集”里盤桓半日,難免會被年輕一代的熱情所感染。他們是創造者、消費者,也是中國好物、中國好生活的代言人。
相信在更多人的合力之下,“中國制造”“中國設計”“中國創造”“中國品牌”等中國好物,會繼續闊步向前,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