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北京兒童醫院:線上線下結合 為患兒提供方便診療服務_頭條焦點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白杰戈)在本輪疫情中,北京兒童醫院有四成的發熱患兒通過互聯網線上就診,緩解門、急診壓力。目前疫情趨緩,但仍然有出現感染后癥狀的患兒就診,外地來京的患兒和家長也在增加。院方表示,已經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第十版診療方案的內容開展培訓,也提醒患兒家長預約就診。
(資料圖片)
9日下午,北京兒童醫院綜合病房主治醫師王佳正在接診。一名家長自己到醫院為肚子不舒服的孩子問診,王佳開了胃藥和益生菌片。在這輪疫情中孩子至今沒有感染,家長還是有點擔心,想備一些藥,王佳又開了化痰止咳的藥。
近幾天王佳每天接診50多人次。而在上個月的感染高峰期,這個數字要乘以二。她說:“最近感染后咳嗽的病人多,然后還有一些感染后氣短。有一些是來做心電圖的,來檢查心肌酶的,來做CT的也會有。”
1月9日下午,王佳為患兒家長在線問診(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
這一天王佳的工作除了線下面診,還有互聯網門診。她用面前平板電腦上的互聯網診療系統,與患兒家長視頻通話。這名家長為8個月大的孩子問診,介紹了半個多月以來服藥和癥狀變化的過程。
家長:當時我們全家大人都“陽”了,然后他就又有點咳嗽、流鼻涕。好了之后沒過幾天嗓子就啞了、鼻塞特別嚴重。現在嗓子和鼻塞都基本好了,主要是咳嗽,一直咳,大概一個小時會咳兩三次,咳到最后會干嘔一下。
王佳:體溫也都是平穩的?不燒?
家長:不燒。我們“陽”的時候他都沒有燒過。
北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李豫川介紹,目前醫院的日均門診量大約5500人次,是往年同期的六成左右。在上個月中旬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互聯網診療分流了大量的發熱患兒。
李豫川表示:“從12月5日以來,新冠首診的互聯網診療接診人次是17800左右,占到全部發熱患兒的40%,起到了非常強的分流作用。現在互聯網的診療量有所下降,因為更多的病人又回到線下來了。”
包括王佳在內,不少醫護人員感染居家期間,也通過互聯網診療系統接診。還有更多的家長從北京兒童醫院發布的科普文章里學習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和應對,緩解焦慮、恐慌情緒,科學理性就醫、用藥。李豫川介紹:“比如關于孩子發燒的17個問答,關于孩子退熱藥的一些使用,都是在這個很特殊的時期給家長的一個很明確的指引和指導。因為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臨床癥候群出現,所以我們是邊認識這個疾病,邊向大家去科普,也會不斷有更新的內容。”
國家衛生健康委上周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進一步優化了兒童病例臨床表現和救治相關內容,結合臨床實際提出了兒童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特點,完善了兒童重型病例早期預期預警指標,對兒童感染者可能出現的急性喉炎、神經系統并發癥等特殊情況提供了治療方案。其中,兒童重型/危重型早期預警指標的表述與第九版方案相比有較大變化,并從6條增加到9條。李豫川介紹,北京兒童醫院已經就此開展培訓。“第十版里頭特別強調了一些兒童重癥方面的內容,對大家更好地在兒童中早發現、早診斷和早識別重癥很有幫助。周末我們就已經進行了第一輪培訓,我們也會在醫務人員中做持續性的培訓,讓大家既能夠認識又不過度緊張。”
1月9日下午,北京兒童醫院工作人員為患兒家長提供咨詢指引(央廣網發 北京兒童醫院供圖)
目前,北京兒童醫院的門診、急診和發熱門診就診壓力已經得到緩解。隨著寒假開始和北京疫情趨緩,外地來京就診的患兒和家長增加。李豫川提醒家長們提前預約,并按照預約時間就診,提高效率、減少等候、避免聚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線上或者線下就診。
李豫川說:“有些慢性病的,如果近期已經在線下看過病,可以選擇在線上復診。但如果已經很長時間沒看過病,比如有些慢性病已經半年,或者因為各種原因近一年沒有來過醫院,我們還是建議回到醫院跟醫生面診,去重新評估病情,再做下一步的安排。對于有些急危重癥的孩子,比如發熱、抽搐的,肯定是不建議互聯網診療,首診要來到醫院。”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