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速看:“不讓任何一個中國人挨餓”,雜交水稻助力糧食安全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道 據拉美社1月9日報道,雜交水稻技術創造了中國糧食主權的奇跡。
(資料圖)
報道稱,說起袁隆平,就是在說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就是在說一位用畢生努力和堅持不懈實現了自己夙愿的科學家,他的夙愿就是:“不讓任何一個中國人挨餓。”
保障糧食安全并避免中國歷史上曾遭受的饑荒重演,是這位農學家畢生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促成了雜交水稻的發展。
國家的全力支持,加上袁隆平多年的不懈努力,使雜交水稻的優化得以實現,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
2017年,雜交水稻種植在海拔2800米的農田實現,那里位于中國西北部的青海省,當地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發。
袁隆平樂見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幫助中國在30年內從糧食短缺的國家轉變為糧食安全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他的另一個目標是要與世界分享這座農業科技的豐碑,因為他認為,這項成果雖然誕生在中國,但“它屬于全人類”。
因此,他培訓了來自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萬名水稻雜交專家,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聘請他作為首席顧問,幫助貧窮國家應用這項技術。
他的遺產開了花、結了果,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他開發出的品種,而且同樣的品種既種植在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也種植在美國、馬達加斯加和利比里亞。
據報道,袁隆平的去世并沒有影響雜交水稻的發展,2022年10月有消息稱,河北省的項目通過雜交水稻品種“湘兩優900”創下了每公頃17.2噸的產量紀錄。
在推動雜交水稻計劃的同時,中國借助同樣帶動農業產業其他分支創新和發展的其他項目、戰略和政策,保障了該國14億人民餐桌上的營養。
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強調了中國對農業問題的高度重視,通過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持、持續的投資,以及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領域的生產力。
他補充說:“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讓人民參與進來,這是政府、人民和機構共同的一項工作。中國有2.3億小農戶,得到這些人的支持是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所有這些行動已使中國在大米、小麥、茶、高粱、大豆、花生、大麥、棉花和油籽等產品的產量上位居世界第一。
得益于鄉村振興,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6.83億噸,年產量連續第7年超過6.5億噸,這有利于農業區的發展,以及社會公平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維護和鞏固糧食安全是中國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規劃的主要目標之一,而且政府還同樣努力在民眾中推廣反對糧食浪費的文化。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