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在線丨首次!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珍貴文物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集中亮相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記者 成琪)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作為2023年的開年大展,今天這“四大發現”的相關文物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薈萃一堂,這也是“四大發現”首次集結。1月14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預展并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共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展出面積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
(資料圖)
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與之前的展覽不同,這次展覽是不同時空創作出來的、分別藏于不同機構里的、四種不同類型的文獻,第一次最大規模的、集中的、系統的陳列展示。”
殷墟甲骨 文化根脈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發現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證實為信史。
“殷墟甲骨”專題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殷墟甲骨”專題分為“重現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國”“探索的旅程”四個單元。“重現的文明”以清末甲骨文被發現為起點,通過對甲骨文出土地的確定,以及殷墟多次考古發掘的成果,拉開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神秘的文字”詳細講述了甲骨的契刻載體、整治過程、書寫契刻方式及工具,圖文并茂地列舉了象形、指事、會意等甲骨文的構造法則;“神奇的王國”講述了商代占卜時的人物,并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了甲骨占卜的程序、甲骨卜辭的完整結構,揭開甲骨占卜的神秘面紗,透過甲骨文鮮活的記錄,展現殷商王朝時期祭天祀神、天文歷法、農耕農牧、田獵活動、尋醫問疾等社會生活風貌;“探索的旅程”總結了一百多年來歷代學者孜孜不倦探索研究甲骨文的歷程,盤點了學者們對甲骨的持續發掘、考證,列舉了“甲骨四堂”等知名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家圖書館的甲骨收藏歷史。
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殷墟甲骨”專題共展出展品50種54件,其中包括國家圖書館藏甲骨32種35片,國家圖書館館藏其他展品18種19件。展品包括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5405,長43.5厘米,寬24厘米,共218字,內容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甲骨5509記錄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甲骨6006經著名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與其他甲骨碎片綴合,確定了商王世系,不僅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相關記載基本正確,還對《史記·殷本紀》所記載商王順序進行了修正,解決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問。
居延漢簡 歷史見證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簡文內容最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居延漢簡”專題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居延漢簡”專題包含“有冊有典”“流沙墜簡”“居延漢塞”“大漠孤煙”“手不釋卷”五單元。“有冊有典”“流沙墜簡”兩單元溯源了簡牘發展歷史,系統介紹了居延漢簡的三批重要發現;“居延漢塞”生動地展示了居延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戍邊吏卒的重要職責,真實還原漢代邊塞屯戍的軍隊面貌,其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通報敵情的“候望”、巡視天田痕跡的“日跡”制度、功過獎懲制度,以及武器裝備情況、武器管理制度等內容;“大漠孤煙”“手不釋卷”則從衣、食、住等后勤保障中展現戍邊吏卒的日常生活,以及戍邊吏卒在工作之余的學習情況,讓大家得以窺見兩千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的細節點滴。
“肩水金關”簡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居延漢簡”專題展出展品總計81種,155件。其中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共73種,147件,原件48件,仿制品99件;國家圖書館館藏8種,8件。展品包括甘肅簡牘博物館藏《塞上烽火品約》(仿制品)、《論語·知道》(仿制品)等,國家圖書館藏《“肩水金關”簡》《癸亥詔》。20世紀30年代在居延地區發現的第一批一萬余枚漢簡,現絕大多數藏于中國臺灣。其間流散出四、五十枚,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兩枚,根據“肩水金關”簡文可確定為居延漢簡。本專題中另展有一枚70年代居延地區出土的現甘肅簡牘博物館藏“肩水金關”簡,兩枚分屬兩批出土的“肩水金關”簡在本次展覽中得以重聚一堂;《塞上烽火品約》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第16號房址內,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時,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信號的規定,示警辦法包括了舉示烽火、燃燒積薪等。
敦煌遺書 中古傳奇
敦煌遺書指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的4世紀至11世紀多種文字的寫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獻,總數6萬余號,展示了中古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醫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敦煌遺書”專題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敦煌遺書”專題由“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兩部分組成。展覽第一部分通過大事記、國內外收藏敦煌遺書簡表、書影墻等多種形式,講述敦煌遺書的發現與流散經歷,回顧敦煌遺書在全世界的保護、整理與研究概況。第二部分則重點展現敦煌遺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吐蕃統治時期、歸義軍時期的內容,簡要介紹了敦煌遺書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以及所涉及到的四部典籍、社會文書、民間信仰等方面的表現。
“敦煌遺書”專題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特別整理了敦煌遺書的裝幀形式,中國紙質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中找到樣本或雛形,觀眾可以在這里大飽眼福,一覽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縫綴裝等不同裝幀形式。
“敦煌遺書”專題中展品共計49種,50件,全部藏于國家圖書館,另外還有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數字壁畫資源。展品包括抄寫于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現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還有為搶救敦煌遺書,1909年護理陜甘總督毛慶蕃呈送清學部的樣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五十七》,它完整保存了卷軸裝書籍的形態;《逆刺占》體現了興起于南北朝,通過預測來卜者所卜何事及其吉兇的占卜術;海內孤本吐蕃統治時期(8—9 世紀)寫本《李陵變文》,是唐貞元二年(786)吐蕃占領沙州后,漢志不滅的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感,啟功先生曾整理校錄;還有隋開皇二十年(600)寫本《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唐龍朔三年(663)寫本《春秋穀梁傳桓公二》等。
明清檔案 國家記憶
明清檔案是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
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明清檔案”專題分為“秘檔尋蹤”“珍檔集萃”兩部分內容。“秘檔尋蹤”主要介紹明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閣大庫檔案,通過講述“八千麻袋”事件與《內閣大庫檔案流轉示意圖》,展現內閣大庫檔案艱辛輾轉的流散與重聚過程,以及近代學界翹楚、文化名流對其的重視與研究。展覽特別梳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歷史沿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檔案列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全宗目錄》等資料,通過表格、圖片與檔案展品,生動直觀地展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不同時期對于明清檔案的保管與利用。
“珍檔集萃”從政令文書、古代輿圖、宮廷生活、史冊典籍四個專題出發,精選不同類型的珍貴檔案進行集中展示,體現出檔案作為特殊的施政手段,以及溝通君臣、官民的重要方式,在見證大事、傳遞信息、記錄生活、記載歷史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現出明清檔案在內容、形制諸方面的氣象萬千、蔚為大觀。
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并匣 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攝
“明清檔案”專題展出展品69種123件,其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64種117件,國家圖書館5種,6件。展品包括用以盛裝皇帝圣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現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匣——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并匣(仿制品);明崇禎七年(1634)由大學士徐光啟和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共同參與繪制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仿制品);清乾隆時期的小金榜(仿制品)、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國家圖書館藏原內閣大庫善本古籍(仿制品)等。
記者在探班過程中發現,本次展覽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增加了與用戶的互動體驗。無論是“殷墟甲骨”的場景復原、“居延漢簡”的微縮場景,還是“敦煌遺書”的經典洞窟壁畫和“明清檔案”投影旋鈕書架,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顧恒告訴記者,本次除了線下展覽,還聯合字節跳動公益共同開發展覽“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尋游記”,選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術生動講述展品故事,將文物陳展與VR技術深度結合,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古籍“活起來”。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