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建設現場見聞_全球最新
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標志性項目,是阿克蘇河一級支流庫瑪拉克河河道上控制性“龍頭”水庫。從阿克蘇市驅車駛往溫宿縣與烏什縣交界處的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現場,天山聳立,戈壁荒涼。峽谷深處,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堅守崗位“不打烊”,創造著世界水利工程建設的新紀錄。
(資料圖片)
嚴控建設質量
冬日暖陽照進大石峽,在大壩主體工程填筑高度超過100米的施工現場,推土機將剛卸載的砂礫石堆攤平,一旁的壓路機迅速進入碾壓模式,工人們有序開展著質量監控、數據測量、邊坡修整等工作。
大石峽水利樞紐建成后,247米最大壩高將打破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壩紀錄。
“壩體填筑共有12種料,要記住每種料的規格。”“邊坡處理要仔細,不能有雜草樹根,不能有浮土,溝壑洞穴要用合格的砂漿或水泥粉填充。”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公司大石峽項目質量經理徐樹梅帶著徒弟王永鑫走走停停,測數據并記錄,一絲不茍嚴把施工質量。
今年是徐樹梅從事水利工作的第24個年頭。1999年大學畢業后,她原本有機會留在重慶工作,卻選擇到新疆“治水”。她轉戰天山南北,常年與戈壁土石為伴、鋼筋水泥為伍,爬云梯、下基坑,歷經數十個水利工程,在對待工程質量上“眼中揉不得一粒沙”。
徐樹梅對待質量把控的較真態度,讓剛出大學校門不久的王永鑫非常佩服。春節期間,王永鑫選擇留守崗位,提高業務能力。“師傅的‘火眼金睛’是一步一個腳印練出來的。我還需要多補課,只有把工程質量各項參數指標印在腦海里,才能和師傅一起把控好世界級水利工程的質量。”王永鑫說。
創新提升效率
在大壩填筑施工現場,要將礫石料碾壓達到設計要求,需要壓路機碾壓12遍。碾壓過程中,駕駛員稍微分心就可能走歪,“過去全靠人來數碾壓遍數。尤其夜班施工中,數錯或走歪,就得多碾壓兩遍才能放心。”52歲的魏尊龍有多年駕駛經驗。
如今,沿著筆直線路碾壓鋪平礫石料,對他來說輕松了許多。“現在碾壓多少遍都會心中有數。”魏尊龍手指駕駛艙內的一塊電子屏幕說,碾壓遍數和行駛軌跡都能實時顯示。在中控機房的電腦屏幕上,數十臺壓路機碾壓參數清晰呈現。
在現場,記者看到這種“解放人力”的環節不止一處。在高趾墩處一塊巨大混凝土結構護理過程中,過去需要七八人長期堅守測量溫度,稍有異常,便需要人工及時開閥門注水恒溫。現在,通過計算機實時感知溫度,自動開啟注水閥門。在土石方運輸工序,過去繁瑣費力的人工開票等程序,被車載傳感器取代,在計算機屏幕上,每一輛車載重、運輸軌跡、車速等數據實時顯示。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了智慧化的大規模應用,對高質量推進施工進度幫助很大。”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公司大石峽項目總工程師李陽說,通過智慧系統實現施工現場視頻監控全覆蓋,可以精準有效管控施工進度。
據介紹,在傳統水利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智慧管理云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開發覆蓋工程建設管理、大壩智能施工、水庫科學調度、工程安全監控、智能分析決策、快速應急響應等八大核心業務應用系統。自動、遠程、移動、便捷的管理與控制技術,讓整個建設工地變成一臺巨大的“3D打印機”。
“3D打印技術在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應用,是通過工程智慧云平臺,利用計算機模型將大壩‘分解’,切片成很多不同的建設步驟,一層層完成作業,一步步從整體上實現3D打印的效果。”李陽表示,“有了智慧賦能,更有信心建設好世界級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
守護綠水青山
茫茫戈壁,鮮艷的色彩總是讓人情不自禁地多看幾眼。在靠近冰封的庫瑪拉克河岸,一座深藍色廠房惹人注目。走進其中,涉及魚類養殖的水質、溫控、繁育等相關設備安裝已初具規模。
“這是專門為庫瑪拉克河魚類修建的魚類增殖站,上半年能投入使用。”新疆葛洲壩大石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長王峰斌說,在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保護河中魚類棲息地和物種多樣性,配套生態工程投資達1億多元。
據介紹,庫瑪拉克河中主要生活著7種土著魚類,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塔里木裂腹魚和斑重唇魚。塔里木裂腹魚有季節性、短距離洄游產卵的習性,讓它們翻越大壩洄游產卵繁殖成了建好生態保護工程的“必答題”。王峰斌說,公司將庫瑪拉克河上游支流鐵米爾蘇河60公里水域劃為魚類棲息地保護水域,禁止開展一切漁業活動并進行長期的水質、魚類和水生生物等生態環境監測。在小石峽水庫壩下布設魚類集運系統,解決小石峽與大石峽兩座大壩對魚類的阻隔影響,在協合拉引水樞紐建設魚道,恢復庫瑪拉克河的連通性。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已建、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適合充分利用當地的砂礫石等材料開展建設。在離大壩不遠處的土石料廠,推土機將表層土堆起,取料完后再將土復回原址。“修建好大壩和保護好生態一樣重要。”徐樹梅指著戈壁灘說,“這片取料廠取料深度為4米至5米。取完料后按設計要求要覆土回填,撒上草籽,做好地表生態恢復。”
在工程導流洞出口前的河岸邊,幾棵生長百年的原生胡楊樹,日復一日見證著大壩的穩步增高。現在,建設者們為胡楊樹修起了保護墻,在奮力筑牢大壩中等待著春暖樹綠。記者 馬呈忠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