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因業制宜推動工業上樓
【資料圖】
前不久,深圳市有關部門表示,將按照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萬平方米、連續實施5年的規模進度,向社會提供“工業上樓”的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為制造業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間保障。作為工業用地集約化利用的探索之舉,“工業上樓”為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積蓄發展后勁,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厚植新優勢。
工業用地供應趨緊,是當前東部沿海地區普遍面臨的一大制約因素。各地為此多管齊下,采取多種措施尋求突破。一是嚴格審批,控制企業質效;二是轉型升級,提高畝均產值;三是騰籠換鳥,優化產業結構。一些寸土寸金的城市成為集大成者,以推進“工業上樓”為抓手,培育都市型工業新業態,積極探索實現產城融合的新途徑,打破固有的路徑依賴。
與“攤大餅式”的工業園區模式相比,“工業上樓”將傳統扁平式廠房單層鋪開的研發、辦公、生產等環節化零為整,集中到高層樓宇垂直化空間中,不僅能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還能促進產業鏈協作及不同產業對接融合,催化產業集群和人口集聚。“工業上樓”通過物理形態再造,改變了城市面貌,提升了產業數字化、智慧化水平,使生產空間、生活配套、生態環境的共贏成為可能。園區服務由此更集約高效,也將更便利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生產生活,提升其獲得感。
不同于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高層廠房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場自發,本輪東部沿海地區在推進“工業上樓”過程中,既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也體現有為政府的引導。在政策助推方面,省級政府將推進“工業上樓”作為制造業轉型的重要基礎,各地也相繼發布市區級工作指引支持該模式及其建設主體,并從行業準入、建筑標準等方面加以規范。在后續推廣中,應更好把握節奏和力度,因勢利導促進“工業上樓”模式行穩致遠。
著眼長遠發展,適度超前布局。“工業上樓”的成功標志,是形成“人城產”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綜合產業社區。一方面,通過集約化開發,提升新興產業集聚度,優化生產空間;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聚集人才,搭建企業和人才社群平臺,打造舒適生活環境,強化人才吸引力。在推行“工業上樓”過程中應立足長遠,前瞻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一批“燈塔工廠”和“頭雁企業”,以人為本推進產業升級。
尊重市場規律,依靠市場力量。在挖掘政策紅利的前提下,“工業上樓”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讓建設運營方、租用方等利益主體實現多贏,形成良性循環。“工業上樓”項目收益相對穩定,新建廠房產權清晰,資產流動性較好,有較大升值空間。可通過設立REITs,以租金收入和少量變現提供分紅,提升存量廠房的流動性,募集證券市場資金,形成資金“活水”,擴大“工業上樓”建設規模,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良性循環的滾雪球效應。
堅持因地制宜,倡導因業制宜。并非所有工業企業都適合在高樓中進行生產,該模式更適合一些工業用地稀缺、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其他有著大量待開發土地且產業尚不活躍的中小城市應三思而行,避免一哄而上。鑒于高層樓宇的承重所限,具體產業方面,更適合污染和噪音較小、生產設備較輕的高端制造業入駐,比如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要簡化產業引進審批流程,設置產業負面清單,放寬產業準入標準,提高項目招引包容度,使“工業上樓”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新契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朱克力)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