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期貨更換董事長,證券母公司被股權拍賣,新主入股后能否再次揚帆起航?
財聯社2月22日訊(編輯 賽博格)2月18日,天眼查一則民生期貨更換董事長的信息引人注目,原董事長馮鶴年從主要人員中退出,法定代表人則更換為胡天存。
翻閱馮鶴年的履歷可發現,他曾歷任證監會法律部副處長、創業板發行監管部主任、民生證券黨委書記及董事長。在1997年加入證監會法律部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修訂《公司法》、《證券法》,也就是之后困擾著廣大注冊會計師(CPA)考生的經濟法考試內容,2013年馮鶴年離開體制內監管部門,加入了當時風頭正茂的“泛海系”,背后則是曾經的全球富豪盧志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好景不長,2022年6月10日,馮鶴年被帶走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2023年1月6日,調查結果公布,馮鶴年存在多起違法犯罪案件且金額巨大,按相關規定開除黨籍,并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
而他背后的老板盧志強,則從首富一舉變成老賴,從曾控制著超2600億元市值的商業帝國,到如今被自己旗下公司告上法庭追債,不禁讓人唏噓。而高達數千億的債務逼得他不得不被動拍賣旗下的各種資產,這其中也包括了其所持有的民生證券共計超35億股股權,根據估算市場價值約近60億元,如拍賣成功,泛海控股的持股比例將從30.3%下降至不到1%,買家則將成為民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而脫離老東家控制后的民生證券、民生期貨等“民生”打頭的金融公司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據媒體報道,民生證券35億股權的買家大概率或是上海市國資,此前股東方已有上海市國資、浦東新區國資、山東省國資的身影,在大股東變動后不排除繼續此前的IPO上市計劃。
利用原職務大肆斂財,為政商“旋轉門”腐敗典型案例
2022年6月7日,時任民生證券董事長馮鶴年失聯。同年6月10日,據中紀委消息顯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證監局原黨委書記、局長馮鶴年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在董事長失聯多日后,民生證券則于6月20日發布公告,免除馮鶴年董事、董事長等一系列職務。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被查之前,馮鶴年還身兼數職,任民生期貨董事長、民生基金董事長、民生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泛海控股(000046)董事、中國通海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同時在一家公司內部還有許多職務,媒體中新經緯表示稱,當時公開的資料顯示馮一年可以拿到超600萬的薪酬,但他的報酬應不止這些。據泛海控股2020年年報披露,馮鶴年有三筆“收入”,其一是從泛海控股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602.40萬元;其二是領取了民生證券發放的2019年董事會獎勵基金595.82萬元;其三是通過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獲得民生證券不超過7347538股,對應金額不超過1000萬元。在2021年4月30日之前,上述股權激勵計劃及股份的轉讓已經完成。據此來算,馮鶴年2020年所獲取的報酬總額至少在2000萬元以上。
2023年1月6日,山東省紀委監委調查結果公布顯示,馮鶴年毫無政治意識,私自攜帶有嚴重政治問題的書刊入境,對黨不忠誠不老實,隱匿贓款,對抗組織審查;長期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多次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宴請,違規收受禮金、高檔禮品和大量茅臺酒;違反廉潔紀律,違規買賣股票、投資股權獲取巨額收益,違反離職回避規定從事證券業務,違規收受他人贈送的財物;違反工作紀律,私自留存涉密資料。
同時,馮鶴年還利用原職務身份影響干擾發行審核工作,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額財物,以借為名收受管理服務對象賄賂,大小通吃、來者不拒、貪婪無度,數額特別巨大。
審查調查指出,將依據有關規定,給予馮鶴年開除黨籍處分,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一并移送。
馮鶴年的離開對民生金融系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當時馮鶴年加入民生證券曾立志三年內讓公司上市,并“引進”多位在證監會系統任職的人員,在其執掌的六年里,公司的投行部成為業內的一匹黑馬,除2018年外,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2021年民生證券投行部過會IPO項目27家,行業排名第4名,過會率達100%,整年實現收入47.4億元,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和34%。2022年受疫情以及董事長及高管變動影響,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大幅下滑,上半年收入不及同比預期,不過在IPO項目上仍保留一定優勢。
除了民生證券外,民生期貨在2022年也實現了盈利,目前在行業內排名BBB級,且較少有經營不善的問題出現。根據民生期貨官網顯示,2022年6月27日變更法定代表人由馮鶴年變更為胡天存(代行董事長),2023年1月16日法定代表人正式變更為胡天存。
民生金融系,盈利的“好公司”
根據京東網絡司法拍賣平臺信息顯示,泛海控股所持有的民生證券股權即將于2023年3月14日10時開始拍賣,總計約34.7億股股權,約占總股本的30.3%,起拍價為58.65億元,折合每股約1.69元,增價幅度為2000萬元。該次拍賣已引起數千人關注,不少媒體猜測將會是上海國資接手。
財聯社此前曾報道,擺脫正麻煩纏身的“泛海系”影響,輕裝上陣這將對民生證券是大大的利好。
相比起大股東泛海,民生證券是于1986年成立的老牌證券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鄭州等地設立了80余家分支機構,業務范圍覆蓋全國近30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同時控股四家子公司,分別為民生期貨有限公司、民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民生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和民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其實現了凈利潤12.3億元,在2022年董事長離開前的上半年,民生證券仍實現營業收入16.63億元,凈利潤4.27億元,2022一整年過會IPO項目26家,保薦承銷收入共計9.79億元,排名行業第8位,過會數量排名行業第六,在股轉系統掛牌21家,排名主辦券商第一。
在脫離泛海系控股后,民生證券不僅可以收獲一份好看的報表,還可以全力沖擊IPO上市。除了民生證券外,民生期貨也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608.60萬元,目前中國泛海間接持有民生期貨4.99%的股權,民生證券則持有95.01%的剩余股權。
相比起控股公司,“爸爸”們的經營業績就不這么好看了,例如民生控股(000416)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業績報告稱,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802.34萬元,同比減少57.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488.22萬元,同比下降186.9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虧損約764.94萬元,同比下降770.74%。其占公司營業收入比重80%的典當業務在2022上半年僅有641.86萬元收入,同比下降58.46%,另一保險業務更是僅有160.48萬元的收入,同比下降51.55%。
按此業績表現來看,民生證券和民生期貨實在是“優等生”了,另外還有受牽連的民生銀行(600016),2022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前三季度民生銀行凈利潤降幅4.82%;營業收入同比降幅達16.87%。除了營收凈利潤負增長外,拔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這些核心數據均排名行業末尾,且無明顯改善跡象。如今還受股東影響,牽涉一系列惡性債務事件,不得已將股東告上法庭,向盧志強追討70億元債務。
從中國富豪到被“自己人”追債
2020年末,民生控股股東中國泛海凈虧損67.48億元,歸母凈虧損達46.22億元,負債數千億元。在壓力之下,盧志強早在2019年就相繼出售了北京泛海國際項目1號地塊與上海董家渡項目,交易作價148.90億元。但至2021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仍高達87.51%,貨幣資金僅42.33億元,而長短期債務合計高達1167.55億元。
兩年過去后危機仍未解除,截至2023年,公司近三年累計虧損240億元左右,由于長期的加杠桿高速擴張、豪賭的金融業務未達預期,房地產下滑以及去杠桿等影響下,公司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截至2022年9月底,公司貨幣資金為27.07億元,長短期債務為531.13億元,同時股票價格一蹶不振。
作為曾經的商界傳奇,已年近71歲的他,卻在近期被民生銀行告上法庭,而他還是民生銀行成立的發起人和副董事長。另一家控股的民生信托則是出于風險考慮,要求計提預計負債,目前民生信托涉及的訴訟金額高達200多億元。盧志強個人還因為債務違約問題,被法院判決限制高消費。
2014年4月,為全面實施從房地產到金融行業的轉型,盧志強耗資32.71億元收購民生證券73%股權,后又通過增資的方式將持股比例擴大至87.65%。民生證券一直是盧志強地產之外的優質資產,也是融資的重要利器。
一位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表示,如今民生金融系已經全面開始去“泛海化”,對于民生證券和民生期貨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若能找到一個”好股東“,或許真能和去年初公司愿景所說的那樣“植根浦東、立足上海,深耕長三角、放眼全國”。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