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減乘除”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資料圖】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而如何把財政支出的每一分錢都用好,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筆者認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著力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暢通經濟循環是根本所在,這也有賴于財政政策繼續做好“加減乘除”。
首先,要為財政支出做“加法”。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09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比上年增長3.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上年增長6.4%。正是基于去年加大了對重點生產和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今年開年,我們才切實感到了經濟的回升和信心的修復。這也意味著,今年財政政策要繼續鞏固、加強對重點生產和民生領域的支持。
其次,要為經營主體做“減法”。去年,組合式稅費政策不僅在“量”上發力,也著力提“質”。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6萬億元,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今年,財政政策將在企業減負、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居民消費等方面繼續發力。
再次,要為擴大投資做“乘法”。以“專項債”為支點,財政政策撬動了配套融資以及更廣大的社會資本,推動了一大批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的項目開工建設。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新增專項債發行40384億元。“專項債”在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穩投資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成為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財政部表示,今年將合理安排專項債券規模,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
最后,要為風險隱患做“除法”。只有嚴肅財經紀律,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繼續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才能真正實現財政政策提質增效。
接下來,緊跟經營主體發展需求,財政政策一定會進一步發揮“倍增器”和“穩定器”作用,“組合拳”將更為精準、靈活。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