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看點!AI+半導體強勢爆發 “風口”能否重返巔峰?
半導體板塊強勢走高,主力資金借勢AI大肆涌入。半導體“風口”能否重返巔峰?
【資料圖】
根據數據,截至3月25日,半導體板塊(H30184)3月以來上漲13.09%;個股漲勢如潮,其中寒武紀-U大漲近120%,景嘉微漲超56%,紫光股份、中芯國際、長電科技、力芯微、瀾起科技等涉及半導體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個股均取得“不俗”表現。
數據顯示,多只半導體ETF基金、以及諾安積極回報A、諾安成長、南方信息創新A、博時半導體主題A等主動權益類基金大幅“回血”。
業內人士表示,AI引爆半導體需求,AI產業化正由軟件向硬件切換,芯片產品有望實現大規模落地,“AI+半導體”生態逐漸清晰,后市看好Chiplet封測和服務器PCB技術升級等板塊公司。
半導體借勢AI獲資金加碼涌入
近期,半導體板塊在AI的加持下強勢爆發,不少芯片股“漲聲一片”。
據數據,截至3月25日,半導體板塊(H30184)3月以來上漲13.09%,今年以來的漲幅接近20%;寒武紀-U、景嘉微、瀾起科技、長電科技、通富微電、龍芯中科、海光信息、華大九天、芯原股份-U等涉及半導體各環節的個股強勢攀升。
具體來看,作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U,3月以來大漲近120%,今年以來的漲幅更是達到235%;同樣在AI芯片布局且設立GPU產品線的景嘉微,3月以來上漲超56%;CPU公司龍芯中科、海光信息今年以來均上漲約65%。此外,國產封測公司通富微電、長電科技今年以來漲幅約50%;EDA企業華大九天、芯原股份-U等漲勢如虹。
一位上海的基金人士表示,隨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熱潮“呼嘯”而至,大力推動算力需求迅猛爆發,AI芯片作為算力硬件層的基石,備受業內矚目。傳統的CPU架構難以滿足人工智能算法對算力的要求,因此具有海量數據并行計算能力、能加速計算處理的AI芯片“你追我趕”應運而生,相關環節的個股大受追捧。
該人士表示,在技術層面,AI芯片根據其技術架構,可以分為GPU、FPGA、ASIC和類腦芯片,同時CPU也可用于執行通用AI計算。當前GPU為AI生態主體,被廣泛用于高性能計算、深度學習等領域;FPGA和ASIC等非GPU的AI芯片會在快速迭代中被替代。
不少基金大幅“回血”
隨著市場強勢回暖,不少基金大幅“回血”。
據數據統計,半導體ETF(512480)、半導體ETF(159813)、半導體龍頭ETF(150665)、芯片ETF(512760)、芯片ETF(159995)等多只相關ETF基金今年以來上漲約15%;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中,諾安積極回報A、諾安成長、南方信息創新A、博時半導體主題A同樣表現出色,其中“頂流”蔡嵩松管理的諾安積極回報A今年以來大漲47.14%,暫時“霸榜”。
蔡嵩松作為半導體賽道的代表人物,他管理的諾安積極回報A、諾安創新驅動A兩只規模較小的基金,今年以來的回報率分別達47.14%和22.70%;而30億元規模的諾安和鑫、近250億元規模的諾安成長,凈值增長率分別為25.12%和11.89%。
根據2022年四季報,諾安積極回報混合的前十大重倉股分別是中微公司、北方華創、卓勝微、麒麟信安、芯源微、概倫電子、芯原股份-U、卓易信息、寒武紀-U、滬硅產業-U.除了麒麟信安和卓易信息,其余8只重倉股全部為半導體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不過,該基金的規模并不大,不足1億元。
蔡嵩松在四季報中表示,芯片板塊兩大主要矛盾之一的景氣度拐點已到,隨著經濟恢復需求重啟,庫存去化會進一步加速。無論半導體設備材料板塊還是設計板塊,都已經具備較高的投資性價比。
如何看后市?
2023年ChatGPT的迅速“出圈”,驅動全球和中國AI芯片和AI服務器市場進入全面高速增長。
有基金人士表示,半導體作為現代工業里最重要的基礎器件,下游應用領域廣泛,同時又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和成長性雙重特征。一方面,按照半導體行業每3年一輪周期來看,當前時點處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去庫存周期當中,預計2023年下半年有望筑底,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上行周期。另一方面,成長性貫穿半導體行業每一輪周期,過往每一輪周期都有特定的爆款產品驅動半導體板塊快速成長,這一輪正是由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驅動。
中泰證券指出,Chiplet是AI芯片大勢所趨。制程越先進、芯片組面積越大、小芯片(Chips)數量越多,Chiplet封裝較SoC單芯片封裝,成本上越有優勢。鑒于當前AI芯片朝高算力、高集成方向演進,制程越來越先進,Chiplet在更先進制程、更復雜集成中降本優勢愈發明顯,未來有望成為AI芯片封裝的主要形式。另外,ChatGPT帶來算力需求的激增,與之對應亦帶來相應服務器/交換機等作為算力核心載體和傳輸的硬件,從而帶來PCB需求大幅增長。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表示,半導體只是借勢AI的板塊之一,在當前的數字中國賽道上AI+設計、AI+建筑、AI+醫療已不斷涌現,后續有望實現萬物皆可“AI+”,但這些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撐,相關企業作為底層基礎最為受益,賺錢效應有望貫穿全年,核心企業中業績更優者或存在更大的上行空間。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來源:中國證券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