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看點】理性看待銀行理財產品風險
(資料圖片)
美國硅谷銀行事件引發連鎖反應,不少投資者對國內
多家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產生擔憂
理性看待銀行理財產品風險
本報記者 劉英潮
美國硅谷銀行風波未平,近期媒體報道國內多家中小銀行及理財公司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的消息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記者調查本市理財市場了解到,不少普通投資者擔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甚至有的頻頻咨詢要求提前贖回產品。多家理財機構專業人士提示人們區別對待國內外金融風險,并建議人們理性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我去年11月有6萬元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僅沒收益,還虧本了700多元。當時理財經理說是債券市場拖累了銀行產品。近期看了一些報道,聯想到還有幾款產品沒到期,我特別擔心再有一輪虧本風險。”市民韓女士連日來特別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甚至與銀行理財經理多次咨詢提前贖回產品。
據本市多家銀行理財專業人士透露,美國硅谷銀行事件爆發以來,盡管國內普通投資者在外國銀行辦理業務的很少,但是不少人還是聯想到國內中小銀行可能出現同類危機。專業人士對他們轉述了國內外權威金融機構高層人士的公開講話,解釋硅谷銀行的案例和我國的中小銀行案例完全不同。硅谷銀行事件暴露的是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的資產負債表錯配的問題,而國內中小銀行沒有這種背景下的系統性風險,同時國內中小銀行已經普遍增加了資本金,整體風險可控。
對于近期媒體報道華夏理財、盛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近期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且個別產品存續期限僅為半年,業內認為此輪行情與去年四季度的市場表現不同。專業機構人士引用銀行年報數據顯示:去年11月,債市出現近兩年來最大急跌,引發債券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對銀行理財業務整體形成沖擊,部分產品凈值在短期內大幅回撤,行業理財規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此次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銀行主動提前“退場”。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最根本的原因是“資管新規”全面實施后,銀行必須打破剛性承兌,通俗點說就是“銀行不能貼錢保本保收益”,而銀行產品凈值波動過大、規模急劇收縮,或銀行投資方向難以達到預期,都會促使銀行通過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方式來規避風險。業內也認為如遇到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銀行和理財公司應該在理財合同中明示此類風險,提前做好投資者的溝通說明以及后續轉投建議,不能一味以市場風險為借口而忽視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對于人們關注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走勢問題,多位專業人士認為,預計2023年銀行理財產品全年規模整體平穩,季度和月度內都有小幅波動態勢。特別是隨著凈值化轉型的逐步推進,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還會出現。在理財產品市場加速優勝劣汰的背景下,建議人們選擇有品牌口碑的、長期表現穩健的理財產品,不能只看短期成績,同時建議選擇風險把控能力較高的專業理財機構。
來源:今晚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