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新資訊:團結奮斗開新局 喜迎工會十八大·勞動者之歌 | 一“絲”不茍的“時光匠人”
【團結奮斗開新局 喜迎工會十八大·勞動者之歌】
(資料圖)
原標題:劉中華練就航天表潤滑油點油工藝絕技——(引題)
一“絲”不茍的“時光匠人”(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友婷
坐在工作臺前,劉中華身著一套白色工作服,戴著放大鏡,雙手拇指、食指、中指裹著白色橡膠指套,一手捏住手表機心,一手舉著鑷子穩穩夾住細小零件,一個一個放進機心……
嘀嗒、嘀嗒……機心“跳動”了。劉中華將修好的機心放在耳邊,閉著眼睛,聽著動人的旋律。“就像心臟跳動的聲音,而我就是賦予它生命的醫生,很有成就感。”從鐘表維修員、維修組組長,到裝配部技術線長、技術顧問,劉中華如今已是深圳市飛亞達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亞達)技能大師工作室主任技師,有國內航天表潤滑油點油工藝第一人之稱。
一“絲”不茍
1990年4月,高中畢業的劉中華趕上飛亞達在廣東揭西招工,成為一名鐘表裝配工。
“裝手表得用巧勁,我剛開始連最基本的夾零件都會手抖。”劉中華回憶道。
一方操作臺,成了劉中華打磨技能的地盤,他每天超10小時在操作臺練習夾零件,折斷了不少針軸。隨著經驗的積累,他的技術越來越嫻熟——從常見的石英表,到價格不菲的大師款,都裝配得游刃有余。
2002年,在深圳第四屆職工技術運動會手表裝配工比賽上,劉中華只用3分鐘就完成了兩塊石英機心的拆裝,獲得個人和團體冠軍。同年,他參加全國機械手表維修比賽,獲得銀獎。
“機械表走得準不準,關鍵看師傅的調試水準。”劉中華告訴記者,鐘表精確度的計量單位不是毫米,而是“絲”。1絲有多細?大約是一根頭發直徑的八分之一。捏著鑷子一拎一推,憑著手感,他就能判斷手中的機械表零部件移動了1絲還是2絲。
“一名好表匠,在調試中每一絲都要精準拿捏,做到一‘絲’不茍,絲絲入扣。”劉中華說。
航天表點油工藝第一人
2003年,飛亞達承接研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航天服用表任務,劉中華參與其中,主要負責機心調校和成表組裝。為了將零零散散上千個零件組裝成一塊完整的表,他反復多次測驗、調試。
航天表是提供給航天員計時用的,要能適應航天員起飛、著陸、飛行、出艙行走等多種使用場景。完成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艙內航天表組裝任務后,2005年,劉中華團隊再次面臨挑戰——制作神舟七號任務的航天表。這次,航天表將完全裸露在太空環境下,得扛得住負80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
“尋找適應超低溫環境的潤滑油是關鍵。”劉中華說,為找到合適的潤滑油,研發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在鐘表油中試驗了幾十種潤滑油后,他們只找到耐受負50攝氏度的潤滑油。后來,劉中華與其他研發成員意識到,必須跳出鐘表油這一局限,開始研究航天工業涉及的所有潤滑油,綜合比較分子量、表面張力、粘稠度、揮發時間等指標。經過多次嘗試,最終找到了適合的潤滑油。
“這種特殊油料,點油需要特別的工藝,難度很高。”劉中華介紹,航天表機心的軸承鉆呈一個碗狀的開口,開口就是儲油的地方,點油的量要恰到好處——少了起不到潤滑作用,多了會溢出來。反復打磨,他練就了獨家點油工藝,成為國內航天表潤滑油點油工藝第一人。
培養新的“老表匠”
攻克了神舟七號潤滑油難關之后,劉中華在飛亞達陸續承擔了神舟系列有關的航天表機心改造、裝配調試等關鍵工作,成功交付航天表共18批次。入行33年的他,已是一名頂尖級的老表匠,獲得了深圳市勞動模范、南粵工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
錘煉技術的同時,劉中華還全力投入培養新一代“表匠”的工作中。2016 年,“深圳市劉中華精密計時制造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年輕人到大師工作室學習交流時,他總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和技藝;平時,他還會進入車間督導裝配工人實操,現場教學。在劉中華的帶領下,公司技能隊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一批技能骨干快速成長。據統計,他為公司和行業培養了3名高級維修員、10名中級維修員和14名初級維修員。
今年,劉中華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時代在變,工匠精神不能變,需要始終堅持。”他說。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