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舊區改造和歷史建筑保護_天天觀點
(相關資料圖)
百年張園、今潮8弄、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近年來,上海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既實現了居民生活改善,又傳承了歷史文脈。統籌推進舊區改造和歷史建筑保護,并不容易。在中心城區,里弄房屋和優秀歷史建筑分布廣、體量大,群眾對居住環境改善的訴求比較高,同時又面臨房屋保留保護難度高的問題。
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是上海12個市級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面積約129公頃,被譽為海派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館”。保護區內包含眾多名人故居、文化地標以及普通民居,涉及居民達1.5萬人。百年來,街巷民居與歷史建筑共同構成城市文脈與肌理,呈現出獨特的整體風貌。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標,是保護歷史街區的整體歷史關系和空間肌理格局,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推動環境提升。因此,從“零敲碎打”向“整體提升”轉變,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對服務內容的需求,拓寬公共文化空間,讓文化文脈與城市生活和諧相融,已逐漸成為歷史風貌保護區更新與規劃工作中的共識。
在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66號,3年前修繕一新的“66梧桐院·鄰里匯”受到廣泛關注。這里的主樓是一幢設計建造于1932年的花園住宅,修繕前年久失修、功能衰敗。為了重現主樓風貌,修繕團隊通過清洗和修復,盡可能地恢復這幢建筑最明顯的形象特征——山墻上的半露木構架、木構架間清水紅墻面及陡峭的紅色機制瓦屋頂。此外,為了實現“鄰里匯”的整體修繕,提升區域內建筑的活化利用率,設計團隊還精心規劃了庭院空間。如今走進鄰里匯,能見到建筑的一層設有可在此交流、會客或舉辦小型沙龍的會客廳,能夠開展親子活動,以及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詢、心理咨詢等服務;居民們也可以在此小坐聊天、閱讀、看電影;從主樓右側的小路走進去,還能看到一間“便民理發屋”;臨街的社區食堂更是風靡網絡,明亮的落地窗鑲嵌在紅墻之中,居民們愜意地坐在玻璃窗前,一邊品嘗價格實惠的美味,一邊欣賞老洋房與梧桐樹組成的美妙街景。
經過整體修繕,位于歷史建筑中的“鄰里匯”在功能布局上突出公共性特點,在內容植入上考慮更廣的覆蓋面,房屋的整體布局、空間設計、內容供給做到了“黨建引領,功能優化,集聚社區品質服務”,這處可走進、可閱讀、可享用的歷史建筑在歷經百年時光后,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作者為中國建筑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本報記者沈文敏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30日 06 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