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奮力打造“國際種業之都”
立夏前夕,安江農校試驗田,秧苗整齊的排列著,微風吹過,一陣濃郁的清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資料圖)
(安江農校試驗田。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放眼望去,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生物科技系種子班的學生們正在田里緊張地勞作,開展新一輪的研究工作,現場一片熱火朝天。
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這片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74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次年,又成功攻克了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此,“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一顆標有“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紅色大字的種子石頭高高聳立在安江農校紀念園門口。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懷化市委市政府從服務“國之大者”的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堅決扛起世界雜交水稻發源地的使命擔當,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來,共同推進種業振興的“懷化品牌”在全省更有地位,在全國更有影響。
2022年8月29日,懷化市委常委會審定了《懷化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作出“建設區域性種業創新中心”,打造“國際種業之都”的決策部署。今年,種業及糧食加工產業鏈納入“5+N”現代化產業新體系……瞄準農業“芯片”,懷化正奮力書寫種業振興的新答卷。
保護,為了每一粒種子
在懷化市農科院,有一座特別的“種子銀行”——懷化市水稻種質資源庫,這里保存著來自全市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上萬份種子資源。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該校種子館參觀雜交水稻種子。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拿著手中一包包種子袋,從事水稻研究近三十年的市農科院副院長向太友深有感觸:“這里有的是我們農業專家跋山涉水采集而來;有的是在農民手中代代相傳,留存下來;有的是育種家幾十年的育種材料,十分珍貴。”
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向太友每天都會來到種質資源庫進行清理、點數、入庫。“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石,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它。”向太友說道。
然而,由于條件有限,向太友和同事們選育出的種子只能存放在單位的冰柜中。“一部分會送到省里的種質資源庫,還有一部分會放進冰柜里保存,就怕碰到斷電,種子會發霉,心血就全白費了。”向太友苦笑著說。
推動種業振興,種質資源保護是基礎。在懷化市委常委會審定的《懷化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積極加強與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對接,依托國家農科園安江核心區,全力推進懷化種業創新中心建設。
“懷化種業創新中心將配備現代化的種業實驗室,建設種質資源庫、育種實驗示范基地,可以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實驗示范。以后,咱們懷化的‘好種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存放保護。”向太友欣喜地說。
“田野達人”,是同事們對懷化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肖俊良的描述。“我每天幾乎都奔波在全市各個地區大大小小農田里,調查、收集本地農作物種質資源,并對特色種質資源進行挖掘與改良。”肖俊良說道。
近年來,市農科院以麻陽為重點,對全市種質資源進行全面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地方特色品種,現已收集果樹、水稻、蔬菜、茶葉、旱糧、畜禽等本地特色種質資源553份,已建成茶葉、蔬菜、旱糧種質資源圃,收集保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83個。
“懷化種業創新中心建成后,懷化乃至大湘西種質資源將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到種質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攻關到新品種的選育,為懷化種業振興賦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攥緊農業“芯片”
懷化是全國三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市之一,制種面積和產量占全省1/3。如何做好雜交水稻這篇大文章,打響種業振興“懷化品牌”?
40年前,剛剛從安江農校畢業的張振華,懷著滿腔熱愛,開始在懷化這片土地找尋屬于他的答案。
(袁隆平(中)與助手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研究小組在安江農校成立。(資料圖片))
作為袁隆平院士的學生和助手之一,張振華一直銘記老師提出“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積極推動產業和知識有機融合,打造“奧譜隆科技”品牌,致力把最優質的種子惠及廣闊農村。
“當時,國內水稻種子需求量大,盡管懷化制種面積規模大,但是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振華回憶。
優質稻種的短缺,制約彼時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張振華敏銳地抓住這一點,利用懷化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始進行探索性嘗試。
“剛開始時并不順利,懷化種質資源雖多,但是要在眾多資源中挑選最優質的,是個大難題。”張振華說。2009年,公司科研團隊育成高產、穩產兩系雜交稻新品種奧龍優282,并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之后的十多年,湖南奧譜隆不斷提高水稻新品種的產量、抗性等,成功育成并通過國家審定的雜交稻新品種56個,省級審定的雜交稻新品種37個,示范推廣覆蓋南方15個省、市80%以上的縣市區。
今年,該公司與湖南炫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老撾建立雜交優質稻種植基地,生產的糧食再運回懷化加工銷售。形成“東盟資源-懷化制造-RCEP市場”的格局,把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變成現實。
“莊稼人,要與天爭時。”是張振華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市場對稻米的要求已由吃飽開始向吃好轉變,專注優質水稻選育刻不容緩。2020年至今,奧譜隆品種選育一直瞄準優質超高產及多抗安全,特別重視商品價值高、效益好的品種選育與推廣,強調優質與高產兩項指標的同步協調。
2022年9月19日,湖南奧譜隆在洪江市江市鎮老團村示范田種植的新品種“紅兩優1566”實現平均畝產751公斤。“紅兩優1566”是突破傳統選育技術育成的一種集優質、高產、穩產、香型于一體的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具有抗倒、抗逆、抗病蟲害諸多優點。
(靖州制種大戶彭大林看著豐收的稻田笑得合不攏嘴。王璨 攝)
創新,是張振華尋找的答案,更是懷化種業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懷化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多方籌集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種業創新基礎進一步夯實。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農業創新平臺5個,省級6個。
強強聯手齊攻關。鼓勵種子科研機構與種業市場主體密切合作,推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種業企業協同攻關,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懷化市農科院、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綠豐種業有限公司、湖南新高登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種業科研機構在資源共享和聯合攻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賦能,讓產業做大做強
從事制種行當27年的劉曉竹是溆浦雜交水稻制種圈一個響當當的真實存在。
(金燦燦的雜交水稻兩系制種。王璨 攝)
由他創辦的溆浦縣奮斗種養專業合作社,現有制種基地3000畝,農業機械10余臺。“我們合作社不光制種,還開展跨區域農業機械化服務,去年我個人純收入達30萬元。”劉曉竹樂呵呵說道。
社員易永慶跟劉曉竹合作了10多年,每年旱澇保收,能有幾萬元進項,本人對此很是滿意。劉曉竹給社員們提供技術、生產資料、資金、售后服務等幫助,使得大家能夠一門心思把田種好。
隨著制種產業越做越大,以往狹小倉庫已經容納不下合作社不斷增加的制種產量存放。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投資380萬元在黃茂園鎮高橋村新建了一個倉庫,并移交黃茅園鎮經營管理。“感謝政府‘厚愛’,我享有免費使用權。”劉曉竹打趣道。
溆浦縣是國家級制種縣。近年來,該縣探索出“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大戶)”生產模式,全面培育種子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等種子生產新型主體,2022年全縣制種面積3.15萬畝,涌現出雜交水稻種子生產2公頃以上的大戶98戶。
同為“國字號”,靖州今年與隆平高科開展政企共建,打造數字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管理平臺,構建“動態采集—融合分析—平臺整合”數據服務模式,實時提供農產品生長環境、產品溯源、氣象蟲情等數據,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精準化指導、智能化生產、在線化服務,為全縣農業產業信息化、數字化發展賦能。
懷化圍繞種業產業鏈,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種業基地為引領,種植業、養殖業齊頭并進的種業基地,壯大了一批種業振興合作社、專業大戶和企業。目前,全市現有種業專業合作社68家,種業專業大戶286戶,擁有糧油、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種業龍頭企業48家。
在全市種業及糧食加工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堅持以雜交水稻制種為主,中藥材、水果、畜禽水產、林木等種業多元并舉,加快建設“雪峰山現代種業發展帶”。目前,全市確定的17個種業及糧食加工產業鏈重點支撐項目推進順利。一季度實現種業及糧食加工產業鏈產值6.84億元,加工產值增速達23.61%。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玉捷)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