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時訊:保企業就是保就業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在保持穩就業政策總體穩定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優化調整階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確保就業大局穩定。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也提出,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經營主體是吸納就業的載體,穩就業就必須穩住經營主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政策持續發力
近年來,在穩定經營主體促進就業穩定方面政策持續發力,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支持體系,在助企紓困、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活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財政支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據財政部門統計,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2022年進一步下降到13.8%。其中,近5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留得青山,也“放水養魚”。
我國在延續實施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還精準實施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僅2022年一年退稅減稅就達到約2.5萬億元。2023年,各項稅費支持政策得到延續,將對助企紓困、穩住經濟和就業大盤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吸納就業重要陣地的中小微企業將繼續從中獲益。
金融支持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保持有統計記錄以來的低位。與此同時,為了鼓勵企業充分發揮穩就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還實施了降低并緩繳社保費、失業保險金穩崗返還、擴崗培訓補助等措施。此外,降低電費、網費、租金等措施也大大減輕了相關企業負擔。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穩住了就業基本盤。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2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基本穩定。在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就業質量也實現了穩步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基本保持與經濟增長同步,社會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大。
補齊短板不足
我國就業矛盾既有總量性的也有結構性的,但結構性就業矛盾更突出。結構性就業難是因為勞動力結構適應不了經濟結構的演變和產業結構的發展,進而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產生錯位。一般來說,總量性失業可以通過擴張性經濟政策在短期內獲得緩解,比如通過擴大投資、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但結構性失業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因為它要靠教育培訓體系的改革、持續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我國勞動力市場中雖然缺普工,但更缺技術工人。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進步,新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趨勢日益明顯,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觀來看,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實際需求相比,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中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較為短缺。具體表現是,在一部分勞動者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也存在著企業招不到人的現象,即“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這是結構性就業難的一大典型特征。
從產業結構角度看,結構性就業問題還突出表現在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出現了較為明顯下降。一方面,堅持和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制造業對勞動力特別是青年勞動力的吸引力卻出現逐漸下降的趨勢。據統計,2013年至2021年,城鎮單位制造業就業人數從5258萬人減少到3828萬人,降幅達27.2%,在所有行業中下降最快。
為緩解結構性就業難,必須多措并舉,增強供需匹配度。一是要高度重視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高校專業設置要更多與市場需求對接,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盡快改善職業教育的生源素質,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和接受度;二是要努力將先進制造業的規模進一步做大做強。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能提高吸納就業的能力;三是要不斷完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減少勞動力市場信息過多造成的盲目海投現象,提高招聘求職的效率和精準度、針對性,降低供需雙方搜尋匹配的成本。
鼓勵創新創業
創業具有一人創業帶動多人就業的倍增效應。持續鼓勵創新創業活動,是增加經營主體、拓展更多就業渠道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經營主體數量逐年增加,創造的就業崗位也在同步增加。不過,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創業活動活躍的同時,創業質量不高的問題也較為突出。據相關調查,目前在我國全部創業活動中,有大約90%是生存型創業。這種創業的特點是創業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創業項目也主要集中在餐飲副食、百貨等微利行業。
不僅如此,生存型創業的成功率也較低,即使創業成功也大都存續期較短,平均不足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各類經營主體累計注銷1323.8萬戶,其中企業有349.1萬戶,個體工商戶有961.9萬戶。不僅如此,大量注冊為個體工商戶的勞動者從事的是快遞外賣、網約車等靈活就業崗位,而崗位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小時工資低、社會保障不完善是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因此,要持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不斷完善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在稅收、金融、人才、場所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創業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提高創業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延長企業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個體工商戶中從事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不斷增強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業領域專家庫成員 李長安)
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