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經”招生帖爆火惹爭議!28歲985準聘副教授回應
最近,28歲的陜西女孩邵典“火”出了圈。
不是因為年紀輕輕成為西北工業大學準聘副教授,也不是曾婉拒令無數人艷羨的華為天才少年計劃offer,而是源于一篇《不正經招生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這篇夾雜著大量表情包和“段子”的《指南》,話術俏皮、幽默,在小木蟲、微信群、知乎等平臺發布后,引發大量關注,被稱“預訂西工大最火老師”;但隨后也引發諸多爭議,“學術一般”“情緒不穩定”“飯圈文化”等標簽紛至沓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巨大的流量和關注,也給我帶來了一頭黑暗的怪物,讓我面臨著日漸陡增的無端指責、無成本造謠和各種騷擾。”在受到各類“特別關照”之后,邵典在知乎的招生帖下這樣寫道(目前已被刪除)。截至發稿,這條招生帖已收到近7000“贊同”。
之后,知乎“西北工業大學邵典老師發布‘不正經招生指南’爆火,如何看待邵典老師發布的招生貼,是否推薦報考?”問題也被頂上熱搜,邵典的“親自答”被點贊最多,她稱發帖前得到了院長支持“很感動”,并表示:“莫名其妙的熱搜,讓我很困擾。”
邵典圖源: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招生帖爆火之下,疑似遭人“線上抹黑線下舉報”
邵典何許人也?
筆者綜合西北工業大學官網邵典個人教師主頁、中國教育在線等信息了解到,邵典高中就讀于西安市鐵一中學,2013年經“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進入北京大學,就讀信息科學專業(大類),并于2017年以“北大優秀畢業生”畢業;之后經AI科學家、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推薦,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深造,在該校多媒體實驗室(即MMLab)師從林達華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博士期間,其學術代表作“FineGym”獲得了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CVPR的“滿分論文”,導師林達華發圈說,這是“記憶中首次收獲final rating滿分的論文”,贊譽有加。
在求職過程中,邵典曾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拿到過騰訊“大咖”、百度AIDU、快手“快Star”等多個知名“大廠”的offer。但她只在工業界短暫停留,并于2023年1月入職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工大無人院”),其招生帖即其首次在西北工業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
回到《指南》,這并不是一篇多“不正經”的招生帖。
發帖中,邵典“先發糖”說自己的優勢:人品正直善良“歡迎考察”,有顆想做科研真誠的心,“寧缺毋濫、愛惜羽毛”,性別女長相可愛顯小、有啥說啥、能拋梗接梗“喜歡用表情包”……
同時,不避諱自己的劣勢,把丑話說前頭(戲稱“再捅刀”):學生若浮躁不真誠會被嫌棄,“玻璃心慎入”;不允許學生“水”論文,“不想扎實搞科研的慎入”;不愛寫代碼,不會上手幫學生debug(調試);脾氣沖、語速快,是個“懟人小鋼炮”……還是一個“如果我做得好非常需要學生的肯定和表揚”的“正反饋驅動型導師”。
有細心網友發現,自3月26日至4月19日,這則《指南》的不同版本先后在小木蟲論壇、微信群和朋友圈、知乎等平臺發布,隨后邵典將知乎發帖在朋友圈轉發,并附言“小邵跪求各位大佬幫忙宣傳轉發”,由此開始得到廣泛傳播。
傳播效果很快拉滿:本打算招個位數的學生,結果有四位數的各路人才涌入她臨時創建的7個交流群里。官網教師主頁訪問量之大,令院系年長教師稱羨。
但還沒來得及高興,糟心的事兒來了。
用邵典的話來說,《指南》這把“火”引來了許多無端的質疑、謠言甚至攻訐,質疑她上北大的途徑、傳言她“父母是學閥”、攻擊她“天天上網聊閑天搞飯圈文化”,甚至無端猜測她“很會‘push’學生”——畢竟,這是她第一次招生,之前還從未帶過自己的學生。
這些“流量”讓邵典不堪其擾。“目前已經有人從線上抹黑,到線下進行惡意舉報,影響到了我的工作,甚至牽連了我的家人和學生。”
在前述“親自答”中邵典寫道:“我本人不理解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也不明白舉報的人的意圖。是否一定要院里教訓我、甚至辭退我,才會滿意?”
邵典印象:科研可“舍生換價值”,老師要“成為典范”
關于邵典,西工大無人院曾于4月7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有一篇專門的介紹,文章標題為《“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記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新進教師邵典》,作者正是邵典本人(“編者按”部分除外)。
在這篇文章中,邵典自評“膽子不大韌勁挺大”,是一個“一直有向上的精神”的“普通人”。
據她介紹,她在北大讀書的前兩年、在“FineGym”論文還沒發出的那段時間,很多次因壓力太大而打過退堂鼓,但最終都“很感謝我的膽子小和脾氣倔,還好我沒有放棄”。
邵典對待科研的態度,也能從其《指南》招生帖和其文章中管窺一二。比如,她在《指南》中寫“不允許學生功利水論文”,自己做科研也“完全是為了興趣”。
她還化用日本作家太宰治“愛是舍生的事,我不認為是甜蜜的”這句話,引申談到“科研是舍生的事,我不認為是甜蜜的”,并認為用“舍生”換“價值”是值得的。
有人認為邵典憑興趣做科研是因為家里“不差錢”,邵典在對《指南》改版過程中有專門修正:不差錢是指“做科研完全是為了興趣、不是很有物質追求這種‘不差錢’”,并非家中大富大貴;至于許多人對她科研產出不多的質疑,她在“親自答”中也回應稱:“我本人2021、2022年沒有論文產出,我曾在業界短暫涉足,也有些身體原因。我接受大家對我產出不多的批評,也懇請大家給我回歸學術界的機會。”
年紀輕輕成為“邵老師”,邵典在前述自撰文章中也表態“很珍惜這個新身份”,認為老師“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還要教他們求真務實、教他們為人處世、教他們學知識的態度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努力成為一種好的范例”。她還覺得自己名字叫“典”,是一種巧合,表示要把“成為學生認可的典范”作為“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標”。
入職沒多久,邵典就對“邵老師”有了更多感悟。在學生趕國際計算機視覺頂會ICCV論文期間,陪學生熬通宵的過程,她體會了做老師的難處和成就感——難在“不止關注一個項目,需要同時在很多項目切換來切換去、還得時刻保持嚴謹和清醒”,成就感則是感到“學生認為我的意見十分有用、幫助彌足珍貴”。這件事讓她覺得,“老師最大的快樂之一,大概是能做對學生有用、有幫助的人,能培養出比自己優秀數倍的學生”。
支持vs反對
盡管邵典以一個真誠、真實的青年教師形象示人,但對于這樣一位二十多歲成為準聘副教授的年輕老師招生,支持報考和反對報考者,還是分成了兩派陣營。
支持者認為,邵老師28歲取得的成果已經非常厲害了,其所走的路線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先準聘、再長聘”的學術路線,履歷和學術都無可指摘;其吸睛的招生帖,無非是第一年招生想提前做功課,招到一些互相認可且愿意共事的學生,這種做法事先也得到了學院方面的認可,更是無可厚非。
對待科研和工作,有人留言說,“邵老師每天實驗室最早到,經常為了實驗室的小伙伴們跑東跑西,真的是一位特別用心的導師”;在為人處世中,支持者認為邵老師“有梗有趣又真誠”,能減少與學生間的無效溝通、拉進與學生的距離,是一個很活泛、很有趣的人,選她做導師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反對者認為,現在的“邵老師”還只是準聘副教授,非升即走的壓力很大,而大多數這樣的青年教師都在為“達到考核要求轉長聘”“結婚生子”這兩件事所費心,很難把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還有人覺得,邵老師的課題組還不成熟,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實驗管理體系、沒有形成多元化的課題途徑,學生“選擇很少”或“沒有試錯的機會”,因此給出“準聘不要選”“女導不要選”這樣的建議。
同時,有人抓住邵典在招生帖中表達自己“idea多”但又自曝“不愛寫代碼、工程渣本渣”這一點,認為“idea能不能做出來”跟研究者的工程能力密切相關,如果最后想法不能實現,學生很可能要“背鍋”。
除此外,圍觀者還對青年教師發《指南》這樣的舉動有所爭議。比如有人認為邵典此舉欠妥,“走向教師工作崗位,就不能用學生的處事風格來面對工作”“不正經招生指南很容易招到不正經的學生”,而且“厲害的學者不會在初始階段過渡營銷自己”,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自然有很多人會遷就你的個性”。但也有人認為彰顯個性是個人自由,沒人規定國內學術圈“就得一片死氣沉沉”。
同時,還有人“聲援”邵典不必對網絡各種輿論太過關注,勸她把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并寄語她:“真正好的教育者應該相信自己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生源質量上。”
在早先與筆者的溝通中,邵典表達了希望“平靜下來,繼續投身科研”的想法,無意再去理會爭議。截至發稿,邵典本人在知乎發帖和回帖的內容均已關閉評論區。
(原標題為《“不正經”招生帖爆火惹爭議!28歲985準聘副教授回應》)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